![]()
开栏语
近日,在《湿地公约》第十五届缔约方大会上,大理市正式获颁“国际湿地城市”称号。这一世界级荣誉,是对大理在洱海保护与湿地生态修复领域数十年如一日努力的权威加冕,更表明洱海之畔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图景已赢得国际社会的广泛瞩目与高度肯定。
大理融媒开设【守护湿地之美 共享诗意城市】专栏,全面展示大理市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开展的工作,聚焦大理市湿地资源特点、保护管理的经验做法,展现湿地城市之美。今天推出:《科技赋能、机制创新,大理以“三个一”守护湿地生态之美》。
“指挥中心呼叫,收到请回答。在银桥马久邑南发现有两名违规垂钓者,请你们立即前往处置。”大理市洱海流域管护中心一体化智能监管平台工作室内,值班人员紧盯着屏幕上的异常画面,迅速拿起对讲机向执法组下达指令。很快,相应执法组便整装出发,快速精准的监管执法行动即刻展开……
如今,这样的监管场景在洱海之畔已成常态,这背后,是大理市创新构建的“三个一”体系,为“国际湿地城市”的生态保护注入了强劲动力。
智能监管:一个平台织密“天罗地网”
2024年6月,苍山洱海(湿地)一体化智能监管系统落地,让洱海保护迈入科技赋能的新阶段。这个系统犹如一双“智慧之眼”,整合了市洱管、林草、自然资源等多部门的1211路高清摄像资源,嵌入10余种AI算法,实现了监控资源的共建、共管、共享、共用。
![]()
其中,项目配套的雷达光电设备为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首次应用,它像延展的“神经末梢”,让视频监控点位的灵活可视性大幅提升,成功构建起“空、天、地、网”一体联通的监管网络,为洱海保护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让湿地处在精准监管之下。
![]()
![]()
杨冬
市洱海流域管护中心一体化智能监管平台工作人员
自平台运行以来,AI算法自动识别异常并告警,经工作人员审核后迅速派单至执法组,执法组处置完毕再反馈结果,形成高效闭环。通过一体化大数据融合,不断提升预警响应效率,给洱海保护提供有效数据支撑。
执法革新:一支队伍筑牢“守护屏障”
“白天巡滩地、湖滨带,晚上守湖区,轮班值守不松懈。”大理市洱海流域管护中心才村执法组执法人员杨萍道出了日常工作状态。这其中,是大理创新构建的“一支队伍管洱海”监管执法格局。
![]()
通过优化整合巡查、执法力量,300名“洱海卫士”巡查队员加入守护行列,与原有执法力量协同联动。在洱海生态保护核心区,市洱管局相对集中行使部分行政处罚权,让职责更清晰;按照“看什么、管什么”的原则,白天聚焦人流量大的区域,夜间紧盯偷钓等行为,实现网格化、精细化管理。
随着业务培训的强化和群众生态保护意识的提升,违法行为逐渐减少,一支“协同高效、监督有力”的执法队伍,正成为洱海湿地最坚实的屏障。
![]()
![]()
澳大利亚
杨萍
市洱海流域管护中心才村执法组执法人员
我们执法组在管理方面也有加强,大家的生态保护意识总体提高,违法行为逐渐减少了。群众的监督、大家的期望,还有日益向好的生态环境,是我们工作的动力。“洱海卫士”的补充、执法人员定期的业务培训,这些都在加强我们的执法水平。
管护闭环:一个企业激活“生态效能”
洱海的滩地、湿地、库塘,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精细化管护离不开科学机制。大理市通过“政府生态补偿+企业市场运作”的模式,打造“一个企业运营”体系,为湿地管护注入新活力。
![]()
大理市洱管局制定《大理市洱海湿地、库塘、滩地管护工作实施方案》,通过招投标,第三方企业云南顺丰洱海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接过了集中统一管护重任。企业将日常保洁与专项整治相结合,构建起从枯死植物收割、残体清运到废弃物处理的完整链条,形成管理闭环,让洱海湿地的每一处细节都得到精心呵护,深化了科学治理的成效。
![]()
![]()
孙潇
大理市洱海管理局副局长
以前每个镇聘请人员进行管护,存在管护标准不统一、效能不高、资金保障不到位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安排,市洱管局牵头将洱海流域7800多亩人工湿地、190个应急库塘和141.85公里滩地统一委托给专业第三方企业进行管理,统一了管护标准、考核要求,打破了原有的管理模式,提升了管理效能,切实削减了洱海外源和内源污染负荷。
![]()
![]()
从智能平台的精准监管,到执法队伍的严密守护,再到企业运营的精细管护,大理以“三个一”体系为抓手,持续擦亮“国际湿地城市”的生态名片,让洱海之美在科技与机制的双重护航下,愈发灵动持久。
记者:武文雯 杨文艳
编辑:杨润婷
值周:杨丹妮 张辉
主编:李胜
生态环保普法宣传小知识(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保护管理条例)
第三章 综合保护管理
第二十七条 自治州人民政府生态环境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洱海保护管理范围内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开展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严格规范入河排污口设置审批,建立健全责任明晰、设置合理、管理规范的长效监督管理机制。除原有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排污口外,原有入河排污口应当依法逐步取缔。
洱海保护管理范围内从事工业、建筑、餐饮、医疗等活动的企业事业单位、个体工商户向城镇排水设施排放污水,应当依法申请领取污水排入排水管网许可证;未取得污水排入排水管网许可证的,不得向城镇排水设施排放污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