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解放日报“抗战·寻迹上海”报道组多路并进,从不同视角探寻上海抗战印迹。第三路报道,我们将镜头拉升,俯瞰上海各界群众的抗战全景,探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背后的精神力量。
1938年10月,武汉失守前夕,大量从上海、南京、武汉等地内迁的工厂设备、军工物资涌入宜昌,堆积在长江沿岸,总量达10万余吨,另有3万余军民亟待转移。
此时日军已逼近宜昌,空袭日益频繁,而长江即将进入枯水期,预计11月后部分浅滩无法通航,大型轮船仅剩约40天通航时间。
民生公司是当时中国长江上最大的船运公司,民生公司的创办人兼总经理卢作孚临危受命,带领员工展开了一场生死大转移。
经过40个日夜的抢运,滞留在宜昌的3万人员全部脱离了险境转运入川,积压的军工、民用器材设备抢运出了三分之二,从而结束了战时宜昌最为紧张的一幕。
这场撤退被誉为 “中国实业史上的敦刻尔克奇迹”,其高效的调度、无畏的牺牲精神,为中国保留了抗战的工业命脉和战略储备,成为持久抗战的重要基石。
在宜昌大撤退纪念园内,巨大的蓝色铁锚迎风屹立,纪念碑一侧是牺牲船工英名录。“碑文上的都是民生公司在册的员工,那么不在册的民工、船夫、纤夫是不计其数的,他们的牺牲也是很惊人。”宜昌市档案馆调研员程锡勇说。
(历史图片素材均来自宜昌市档案馆)
编者按:
原标题:《“中国版敦刻尔克”里,那些没有名字的牺牲者》
栏目主编:王潇 文字编辑:王潇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王倩 杨书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