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
千年文脉源远流长
510处不可移动文物不仅是凝固的艺术
更是吴江历史根脉与文化灵魂的具象承载
今天
这些时光的见证者们
正在匠人的手中再现光彩
![]()
把关尽职责
文物修缮,是一项复杂细致的工作。精准诊断建筑病症是科学制定修缮方案的基石,审核则是重要的方案质量关。区文体广旅局严把质量关,今年以来审核通过6处文物修缮方案,上报1处国保修缮方案,目前国保师俭堂、省保致德堂、市保中心街邱宅等8处文物修缮工程正在有序开展中。
![]()
修缮方案评审会

毫厘见匠心
修缮绝非简单的修修补补,而是毫厘之间的严谨斟酌。施工过程须严格依照方案,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最小干预”等原则,最大限度保留历史信息,确保文物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位于震泽古镇的师俭堂、致德堂,皆集河埠、街道、店铺、行栈、厅堂、内宅、花园等建筑于一体,修缮体量大、技艺要求高。
致德堂建于清宣统二年(1910),落成于民国元年(1912)。这座百年老宅正在尘土飞扬中,重新焕发生机。
![]()
致德堂施工现场
施工现场严格依据历史原貌修复,原位镶嵌清理出的原花纹地砖,参照老照片复原第五进西亭飞檐,确保历史信息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工匠们注重精细工艺与细节还原,专注修复第三进梁枋的“梅兰竹菊”雕刻,轻柔地用刷子蘸取特制涂料填补梁柱裂痕,通过反复调试砂粒水泥配比,确保材料、工艺与第六进外墙水刷石原有风貌协调统一。
![]()
花篮
![]()
![]()
砖雕门楼
施工人员使用专业仪器测量第四进“致德堂”匾额下方立柱的倾斜角度,落实科学防护措施。整个修缮工程注重整体性与全过程保护,从勘察测量、构件修复到整体安装,致力于恢复与延续建筑历史风貌,展现了严谨细致的工匠精神。
![]()
与此同时,师俭堂修缮工程也在紧锣密鼓地推进。师俭堂建成于清同治三年(1864),是一座反映晚清时期江南古镇特色及当时工商士绅政治、经济、文化、生活面貌的代表性建筑。此次修缮重点为解决屋面漏雨、局部建筑结构变形等问题,对木构糟朽开裂、门窗松动等病害问题进行现状整修。
![]()
![]()

守护为传承
修缮的终点,是让文物“活”在当下。安全是文物保护生命线,在属地政府组织修缮工程例会的基础上,区文体广旅局对文物在建工程开展全流程监管,通过季度检查、工程巡查等监督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工作、指导提升修缮效果。面对这些古老的建筑,我们不仅要修复其筋骨,更要思考其未来,因地制宜规划使用功能,让它们不再凝固,而是成为流动的文化空间,可感知、有温度,滋养当代生活。
![]()
黎里恒丰泰东弄旧宅修缮工程例会
![]()
师俭堂修缮工程例会
![]()
师俭堂修缮工程现场检查
下一步,区文体广旅局将坚持贯彻“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以敬畏之心保护,以科学之手修复,以创新思维利用,进一步续写吴江文脉华章。
(图文来源于“吴江文体广旅”,侵删)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文物平安立场
文物平安投稿:wenwupingan@126.com
![]()
文物安全,社会参与,人人尽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