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会议很重要,因为半年过去,需要检测从去年九月延续下来的大规模货币放水,市场做出了何种反应。然而,中国的学者,我认为 99.9% 的学者以及主流媒体已经形成了一种固化的思维定式,仿佛会议是魔法大会,开个常规会议,第二天全人类就解放了。
我们回顾一下中国的历史,从建国初期到现在 70 多年。如果一个会议就能解决所有问题,那还要市场经济干什么?还要改革开放干什么?
任何计划性的目标,最终都要服从于市场。
过于强调计划的目标性,反而像是行政权在进行百米跨栏式的冲刺,会扭曲市场。现在的学者几乎成了文字学研究者,一篇会议通稿下来,就用放大镜去比较通稿的文字变化,看与以往通稿有何不同。这是件很辛苦的事,因为社论语言总是如此相似,给人一种 “生死疲劳” 的感觉,智慧的敏感度淹没在了宏大的叙事之中。
其实,对于 “重磅” 通稿,最好的解读是回归现实。现实是什么情况呢?
现实是上半年除了 GDP 指数,所有核心指标都未达预期,但也没有出现断崖式下跌。即便如此,这一结果却来之不易,因为从去年九月以后,已经放开了货币工具和财政赤字。与 2008 年放水情况做比较就清楚了,2008 年放水当年消费者价格指数同比上涨 5.9%,2025 年同样是放水,1 - 6 月消费者价格指数不升反降,同比下降了 0.1%。明白了这个比较,就读懂了通稿,为什么没有强调宽松的货币政策,因为经济中存在结构性矛盾,与 2008 年不可同日而语,货币政策已难以带动经济增长。
这构成了大摩与桥水对下半年经济形势的定位:如果下半年不能加大水量(这是小概率事件),政策不再追求超常规的反转,又回到了去九月前”稳“字当头的防御性战壕。
我们说结构性矛盾,又是什么意义上的结构性矛盾呢?
这个问题可以探讨的角度众多,现在专家们的观点逐渐趋同,说到底是居民收入的增长与财富的增长不同步,货币供应再多,也无法实现从生产到消费的良性循环。
所以,七月通稿的核心取向是提高居民收入。
提高居民收入能指望企业,指望初次分配吗?完全不可能,市场处于内卷状态,企业在做缩表,整体经济呈现出资产负债表衰退。当务之急是产能出清,在这种弱势背景下,只有一种选择,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这又是一个两难的选择。
怎么个两难,这类自杀性命题,还是交给元芳们去讨论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