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智评论
![]()
作者:王薪尧,民智国际研究院研究助理
(正文约2600字,预计阅读时间7分钟)
7月31日,缅甸国防与安全委员会在内比都召开会议,宣布自8月1日起解除持续了四年半的全国紧急状态,同时组建新联邦政府与国家安全与和平委员会,并计划在六个月内举行多党全国大选。
新联邦政府由吴纽梭担任国家总理,并兼任总理办公室部部长及国家计划部部长。吴纽梭此前为缅甸国家管理委员会成员及主席顾问,是军方主导政治过渡的关键人物。国家安全与和平委员会则由敏昂莱担任主席,其继续兼任代总统和国防军总司令,进一步巩固军方对政权的控制。
![]()
缅甸独立后,政治发展路径为何反复
缅甸独立后的政治发展路径一直在军方与民选政府之间的反复循环,其深层原因既包括复杂的多民族格局,也包括历史遗留的制度困境。
缅甸共有135个民族,且少数民族的地方自治意愿强烈。1948年独立后,中央政府始终面临民族武装冲突和地方割据压力,族际冲突与政治博弈交织,形成了长期治理困境。缅甸穆斯林问题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英国殖民时期大量印度劳工被引入缅甸从事稻米生产,历史性的族群摩擦延续至今。缅甸境内多支民族地方武装(下称“民地武”)也在民族诉求和自治渴望驱动下长期与中央对立。
![]()
在这种背景下,缅甸独立后的政治发展始终呈现“军方接管—有限民主—危机—军方再介入”的循环模式,其根源在于多民族冲突、制度缺陷及军方对权力的垄断。1947年,缅甸独立运动领袖昂山将军遇刺后,中央权威迅速崩塌;1958年吴奈温(昂山旧部)通过宪法手段出任总理,并于1962年发动政变,建立长期军政府统治。
此后,缅甸经历奈温与丹瑞的长期军政府执政,但军政府没有能力发展经济,经济发展停滞。1988年的全国民主运动标志着社会对经济现状的不满,和改革的呼声高涨,同年昂山素季(昂山之女)回国并组建全国民主同盟(民盟),迅速成为全国最大反对派。
![]()
在强势反对派和国际社会的压力下,军方不得不采取“两手策略”维持权力:一方面通过宪法保障军方核心利益,另一方面通过选举形式塑造政治合法性。1990年、2015年和2020年的大选均显示民盟在民间的广泛支持,但军方在关键时刻依然通过政治或军事手段维持自身的主导地位。
2008年宪法为缅甸确立了议会民主的框架,但同时保留了军方在政治和经济中的特殊地位。2010年选举标志着名义上的民主转型起步;2015年和2020年民盟的胜利进一步推动了政治开放,但也使军方对核心利益受损的担忧加剧。2021年2月,军方以大选舞弊为由接管政权,引发全国范围的抗议浪潮,并促使长期存在的少数民族地方武装(民地武)与政府军冲突升级。
![]()
2021年危机以来的冲突动因:
制度、民族与外部干预
缅甸自2021年爆发政治危机以来,国内冲突已持续四年。虽然国际社会不断呼吁停火、推动恢复民主转型,但局势始终没有出现根本转机。
首先是制度与结构困境。缅甸的民主化进程缺乏稳固的制度基础,社会治理长期依赖军方掌握的安全与行政资源,使得权力交替始终无法顺利完成。正如此前所提到的,历次大选结果都表明军方对政权主导政权抱有强烈意愿,并以“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与宪法秩序”为名,牢牢把控着国家的政治核心。军政府为维持影响力,曾扶持联邦巩固与发展党与民盟抗衡,同时以重组选举委员会及筹划全国大选的方式延续自身对过渡进程的掌控。但从2021年后的国内抗议运动来看,这种做法实则引发了更复杂的对立情绪。
![]()
2021年政治事件后,民盟组建了“人民国防军”,尝试以武力对抗军方掌控的政府。同时,多个民族地方武装,如克钦独立组织、钦民族阵线、克伦民族联盟和克伦尼民族进步党等,也重新投入反政府行动。这进一步加剧了原有的民族武装冲突,形成政治博弈与民族矛盾交织的复杂局面。
其次是民族国家构建的历史遗留问题。缅甸的少数民族与主体缅族始终未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政治融合。殖民时期英国推行“分而治之”,强化了族群隔阂。独立初期,昂山与少数民族领导人签署的彬龙协议给予了少数民族高度自治,但这一制度基础因为政局动荡并未得到长期落实。
20世纪80年代后,军方虽与部分民族武装达成停火协议,但少数民族始终坚持高度自治诉求。长期以来,中央政府一直在少数民族地区(缅甸北部)治理力有限,导致这些地区政治边缘化、经济落后和文化权利受限。少数民族逐渐形成深层次的不信任感,加剧了国内矛盾。
![]()
最后,缅甸国内冲突的长期化也与美西方的持续制裁和施压密切相关。昂山素季因其“缅甸国父之女”的身份,以及留英背景与广泛民众支持,成为西方舆论关注的核心人物,也为部分西方政客介入缅甸事务提供了叙事支点。
近年来,美西方国家以“军方推翻民选政府、冲突中对平民使用武力”等理由,多次对缅甸政府实施定向制裁(如冻结军方资产、限制贸易等)。然而,这种打着“民主”和“人权”旗号的外部压力,实际上未能动摇军方统治,反而强化其“受害者叙事”,促使军政府在国内治理上采取更为保守和防御性的立场,使调解和改革空间进一步受限。
![]()
结构性困境下的缅甸未来与多重考验
缅甸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其动荡不仅影响国内发展,也对东南亚区域安全和中国边境稳定产生直接影响。当前,缅甸局势呈现三方面特征:
第一,权力过渡由军方主导,通过新联邦政府与安全委员会维持国家运转。
其次,政治僵局与冲突叠加,民族矛盾与民主诉求交织,使和解进程缓慢。
最后,外部压力持续存在,西方制裁与国际质疑限制了经济复苏与政治调适空间。
![]()
军方仍是缅甸最具组织性和强制力的政治行为体。然而,反对派阵营(民盟、人民国防军、民地武)因目标分歧(如部分民地武仅追求区域自治)难以形成稳固同盟。
缅甸此次组建“新联邦政府”及设立国家安全与和平委员会,显示出政权在宪法框架内推进过渡、为选举创造条件的意向。未来一段时间,缅甸政治格局预计仍以军方为核心,能否通过逐步对话与包容性安排实现国内稳定,将成为影响区域安全与经济发展的关键。
![]()
未来,缅甸能否实现国内政治和解与社会稳定,不仅关乎其自身发展前景,也深刻影响着东南亚区域安全和周边国家的共同利益。如何在尊重缅甸主权和人民意愿的基础上,支持其依据本国国情稳妥推进政治进程、推动各方通过协商化解分歧,同时维护边境地区的和平稳定,为区域合作与共同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始终是摆在地区各方及国际社会面前的重要课题。
撰稿:王薪尧
编务: Maria
责编:邵逸飞 梁雨迪
图片来源:网 络
![]()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民小智君
转载:请微信后台回复“转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