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躺平”的背后,隐藏着他们没有被看到的痛苦。
当孩子开始昼夜颠倒、沉迷手机、拒绝上学,甚至彻底“躺平”时,许多家长的第一反应是愤怒、焦虑,甚至绝望。
“为什么我的孩子会变成这样?”
“我明明付出了这么多,为什么他一点都不领情?”
“再这样下去,他的人生是不是就毁了?”
这些困惑和痛苦,我们太熟悉了。
在鱼和海家庭教育机构,我们每天都会接到无数类似的咨询。
![]()
但今天,我们要告诉你一个真相:孩子的“躺平”不是懒惰,不是叛逆,而是一种无声的求救信号。
一、昼夜颠倒、沉迷手机:孩子到底在逃避什么?
很多家长看到孩子作息混乱、沉迷网络,第一反应是“没收手机”“强制断网”,甚至打骂、威胁。
但往往适得其反,孩子不仅没有改变,反而更加封闭自己。
为什么?
因为手机和昼夜颠倒只是表象,真正的核心问题是:孩子在现实世界中找不到归属感和价值感。
当现实世界太过于痛苦,虚拟世界就天然成为了孩子的“避风港”。
很多休学的孩子,在学校经历了长期的挫败感——可能是成绩压力、社交困境,甚至是校园霸凌。
回到家,父母又不断施压:“你怎么还不去上学?”“你这样下去怎么办?”
当现实世界充满否定和压力,孩子只能躲进虚拟世界。
![]()
在游戏里,他能获得即时反馈;在短视频里,他能短暂忘记痛苦;在熬夜的深夜里,他才能感受到一点“自由”。
而父母的焦虑,则会让孩子更加的窒息。
很多家长看到孩子“躺平”,会本能地恐慌:“他这样下去,考不上大学怎么办?找不到工作怎么办?”
于是,不断催促、讲道理,甚至情绪爆发。
但是孩子只会觉得自己的痛苦被父母漠视了,父母只关心什么未来以后,根本不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
一个孩子甚至愤怒地对父母吼:“我都这样了你们还成绩成绩,对成绩比你们的亲儿子还亲是吗?”
他感受到的不是爱,而是压力和否定。
于是,他更加封闭自己,用“躺平”来对抗。
真正的解决方向,不是逼孩子“振作”,而是找到他痛苦的根源。
二、孩子休学躺平的深层原因:心理需求未被满足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的行为背后,都有深层的心理需求。
当孩子出现“躺平”行为时,往往是因为以下几个核心需求未被满足:
1.归属感缺失:“我没有被真正接纳”
很多孩子长期感受到:“父母爱的不是我,而是‘优秀的我’。”
当他成绩下滑、表现不佳时,父母的失望、指责让他觉得:“原来我只有优秀才值得被爱。”
于是,他选择“自我放弃”——既然达不到你们的期待,那我干脆什么都不做了。
![]()
2.自主感被剥夺:“我的人生被安排得明明白白”
青春期是孩子探索自我、争取独立的阶段。
但如果父母过度控制和干预,孩子会感到窒息,进而用“躺平”来夺回控制权。
他的潜台词是:“既然我做什么都要被管,那我干脆什么都不做。”
3.价值感低下:“我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长期的考试失利、社交挫折,会让孩子产生强烈的自我否定,让他否定自己的方方面面,认为自己是完全的失败者。
当一个人觉得自己毫无价值时,自然会失去行动的动力。
这些深层心理问题不解决,单纯靠“逼孩子上学”只会适得其反。
三、鱼和海家庭教育如何帮助孩子走出困境?
在鱼和海,我们不做表面的“行为矫正”,而是从心理学角度,帮助家庭重建健康的互动模式。
![]()
(1)专业评估:找到问题的核心
我们的专家团队会通过深度访谈、心理测评,精准分析孩子问题的根源——是学习压力?亲子关系?还是情绪障碍?
只有找准“病因”,才能对症下药。
(2)个性化方案:不是“改造孩子”,而是“调整家庭系统”
很多家长以为,问题出在孩子身上。但事实上,家庭是一个系统,孩子的行为往往是家庭关系的“症状”。
我们会指导家长:
✅ 如何用“非暴力沟通”减少冲突;
✅ 如何给孩子真正的接纳和支持;
✅ 如何帮助孩子重建自信和目标感。
(3)线上陪伴式指导:随时解决实际问题
与线下咨询不同,我们的服务是长期的、陪伴式的。
家长遇到具体问题(比如孩子又熬夜、拒绝沟通),可以随时联系导师,获得即时指导。
改变不是一蹴而就,但每一步都有专业支持。
四、专家解读
很多家长忧心忡忡地问:“孩子现在作息完全混乱,这样下去还能回到学校吗?”
我们见证过太多这样的案例:从昼夜颠倒到逐步调整作息,从封闭自我到重新融入生活,最终成功重返校园。
![]()
这不是奇迹,而是一个需要耐心和理解的过程。
每个孩子都有自我修复的能力,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愿意给予他们:
被真正理解的包容
有温度的陪伴
专业而循序渐进的引导
与其急着把孩子"拽回正轨",不如先静下心来思考:是什么让他偏离了轨道?又是什么让他选择停留在黑暗中?
这段看似停滞的时光,恰恰是最珍贵的修复期。它不仅是孩子重新积蓄力量的必要过程,更是父母重新认识孩子、完善教育方式的成长契机。
在鱼和海教育,我们始终相信:当爱与专业指导相遇,每个孩子都能找回属于自己的生命节奏。
那些暂时迷失的脚步,终将重新踏上通往校园的路,走向更广阔的未来。
五、 如果你也在经历同样的困境……
孩子的“躺平”不是终点,而是一个信号——他在告诉你:“我撑不住了,帮帮我。”
如果你试过各种方法都没用,不妨换一个思路:不是“怎么让孩子听话”,而是“怎么真正理解孩子”;不是“逼他改变”,而是“帮他找到改变的动力”。
记住,孩子的问题不是“不听话”,而是“需要被看见”。 你今天的改变,就是孩子明天的希望。
鱼和海家庭教育,陪你一起找回阳光向上的孩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