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都知道摩擦起电,静电有时是正电,有时是负电——如果得到电子,就带负电;反之,失去电子就带正电。但是,摩擦过程中,究竟是什么决定了电子的得到或失去呢?
静电对大家来说或许并不陌生,冬天黑夜里脱毛衣的噼里啪啦,走过地毯后摸门把手的瞬间刺痛,拆快递时候粘手上怎么也甩不掉的泡沫颗粒 , 等等 。 这都是静电惹的祸。
![]()
静电 | 来源:百度百科
我们都知道,静电是电荷在物体之间转移的结果。但是,百余年来,科学家一直没搞明白,为什么静电有时候是正电,有时候是负电?究竟是谁决定了摩擦或接触之后的电荷种类?最近,科学家们经过反复实验,终于搞明白了这个问题的关键。今天我们一起聊聊静电这个话题,依据实验事实告诉你,到底是谁决定了摩擦之后带的什么电。
电是自然界最常见的现象之一,人类最早的科学记录就是摩擦起电。大约在公元前600多年,古希腊的泰勒斯就记录了琥珀摩擦之后可以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
![]()
琥珀摩擦产生静电,吸引毛发 | 来源:知乎@远方泥匠
不过,科学意义上对电学的研究是从近代开始。18世纪初,荷兰莱顿大学的彼得·穆森布罗克(Pieter van Musschenbroeck)发明了储存静电的装置——莱顿瓶,由一个玻璃瓶带个橡胶塞,外面包裹一层锡箔,里面插一根带铁链的金属棒等装置组成。其实这就是一个最简单的“电容器”,静电可以通过露在外面金属棒头导入瓶中,并存储起来。有了莱顿瓶,科学家们从此研究静电,不再需要每次都那么麻烦地摩擦又摩擦,而且可以定量测量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
莱顿瓶
1600年,英国医生吉尔伯特 (William Gilbert)发现静电并非只有通过琥珀摩擦才能产生,其他摩擦过程也可能有静电。不过他仍然用拉丁语“ electricus ”命名了“电”,起源于希腊文的“琥珀”(希腊语 “ήλεκτρον” 或对应拉丁文 “elektron” )。
如今,我们知道: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静电的存在就是因为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了另一个物体,造成了物体中正负电荷数量不对等或电荷分布不均匀。
![]()
初中物理教材上关于电荷正负的定义
这个电荷的正负,其实是人为的规定,是来自美国的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的杰作。富兰克林利用莱顿瓶研究静电之间的相互作用时候发现,它们有时候相斥,有时候相吸,类比于磁铁的南北极同性相斥、异性相吸,富兰克林认为电荷也存在两类电荷,分别是正电荷和负电荷,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
后来,库仑精确测定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安培、法拉第、麦克斯韦等研究了电荷运动的问题,直到1897年安德森发现电荷的主要载体之一是电子。1909年密立根的油滴实验证实了电荷具有最小单元,也就是元电荷,一个电子所携带的电荷数量就等于一个负的元电荷。
至此,人们终于清楚材料携带正负电荷主要是和电子有关,一个本来不带电的物体,如果得到电子,就带负电;反之,失去电子就带正电。
![]()
密立根的油滴实验证实了电荷具有最小单元
但是,这又回到了摩擦起电这个古老的问题:摩擦过程究竟是什么决定了电子的得到或失去呢?
![]()
我们知道摩擦起电,实际上就是两个物体反复接触,导致电荷偷偷转移到了另一个物体。而且,无论是毛皮摩擦橡胶棒,还是丝绸摩擦玻璃棒,都是绝缘体之间的接触,如果用金属棒来摩擦,反而因为它们属于电的良导体而很难留住静电。
到了 20世纪50年代 ,人们 已经能够 很好地 解释金属的接触起电机制 ,因为金属的“电负性”,也就是原子吸引其他电子的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常见金属大致的排序是:铝>铍>镁>钙>锂>钠>钾,或者说:元素 周期表从左到右,元素的电负性逐渐变大 ; 周期表从上到下,元素的电负性逐渐变小 。从量子力学的角度来看,其实就是核外电子的电离能和亲和能的差异,就是原子最外层的电子的能量决定了它“拉拢”其他电子或“逃逸”原子核的束缚的能力。
![]()
金属电离能排序
但是,对于摩擦起电用到的绝缘体而言,这种电负性差异的解释远远不够。科学家们于是提出了摩擦电序列的概念 , 根 据材料交换电荷的正负性对其进行排序 , 就像玻璃对陶瓷带正电,陶瓷对木头也带正电,那玻璃对木头多半也是正的,形成所谓的“摩擦起电序” 。
然而,不管科学家怎么对材料排好序,一做实验,结果就是一团混乱,设想的和实际的总是对不上!哪怕用两个一模一样的材料互相接触,也有可能发生电荷交换,科学家们有点懵。
![]()
最近, 科学家们 通过成百上千次实验,终于 发现 静电正负的秘密——它们并非随机混乱,而是由材料接触历史决定,接触次数决定了电荷的正负![1]
他们选了一种透明的绝缘体——硅基聚合物PDMS,制成大小相同的塑料块。他们最初 觉得,摩擦起电的正负性可能由材料表面的细微差异决定了, 可实验结果还是乱七八糟。 可是,当他们拿用过的样本反复做实验时,渐渐地找到了特定的规律 。 也就是说,在接触几次的情形下,带正电或负电看似很随机,但是当接触达到了200次左右的时候,所携带的电荷就变得可预测了。结论非常简单:接触次数多的塑料块总是对接触次数少的塑料块带负电。而且,他们进一步统计发现 ,只要控制接触次数和实验顺序,塑料块还能按设计的起电序排列 ,真正意义上实现了“ 摩擦起电序 ” 。
![]()
实验材料与装置 | 来源:Nature
就这样,一个看似复杂混乱的古老科学问题,就在重复实验次数多了之后,有了相对准确的答案。有的时候,科学就需要一点耐心,再坚持一下,再重复几遍,也许就功到自然成了!
![]()
彩蛋:耐心排版的小编给自己充满静电后获得的爆炸头 | 来源:余荫铠
参考文献
Nature638, 664–669 (2025)
来源:返朴
编辑:余荫铠
转载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
不代表中科院物理所立场
如需转载请联系原公众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