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透过葡萄架洒下斑驳光影,串串紫润饱满的葡萄如玛瑙垂坠,弥漫着清甜果香。8月1日,在西安市临潼区徐杨佳乐园葡萄种植园,负责人吴刚娃左手托着一串沉甸甸的紫葡萄,右手持着果剪轻轻一旋,饱满的果串便落进了身边的果篮。
“刚开始在自家地里一边培育葡萄一边学习,经过2年的悉心照料,满架的葡萄为一家人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有了种植技巧和经验,吴刚娃通过土壤改良等措施,将荒废和低效利用的土地转化为葡萄种植用地,有效拓展了产业发展空间。
“目前,我们园区流转周边村民土地50多亩,主要种植‘阳光玫瑰’‘蓝宝石’‘妮娜皇后’等品种,亩均效益2万余元,吸纳周边劳动力20余人。”吴刚娃说,他们园区今后将继续利用土地流转,推广特色葡萄品种,引导村民扩大种植面积,增加村集体和村民的经济收入。
“每年农闲时间,我就在葡萄园干活,离家也近,还能照顾家里老小。”正在园区内采摘葡萄的村民陈西泉直起身,擦了擦额头的汗,望着满架“玛瑙”笑得合不拢嘴,“我把家里的6亩土地流转到了葡萄园区,每天在园区务工能赚100多元,地租每年每亩700元,一年总体收入很不错。”
眼下,正值玉米生长的关键期。在位于徐杨街道邓王村的临潼区美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农场里,细细的水流从滴灌管缓缓渗出,土壤湿润均匀,玉米茎秆茁壮,长势喜人。
“农场土地面积约700亩,其中有承包经营的土地,也有流转的土地,涉及周边农户110余户,主要从事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的种植、仓储、加工、销售等工作。”农场负责人任征峰介绍,农场采用标准化管理模式,农作物产量、质量逐年提高,小麦亩产由过去的800多斤增加到现在的1300余斤,玉米亩产由1000多斤提高到如今的1400斤左右,亩均增收500元到600元左右。
“玉米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的主要优点就是能根据作物不同生长时期对养分的需求情况,随时调整肥料供给,进而大大提高了玉米的产量、质量,最终达到稳产增产的目的。”任征峰说,2023年以来,农场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九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在技术专家的指导下,把粮食绿色种植、节水增量增效、小麦单产提升等新技术运用到田间地头,并按订单收购等方式开展生产经营,确保粮食种得好、卖得火。
“过去,土地分散在农户手中,种植品种杂、管理效率低。”徐杨街道村民柳爱莲说,她家的9亩多地流转给临潼区美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后,公司不定期邀请农业技术人员上门指导,推广滴灌、绿色防控技术,地管得精细,收益也高。“流转后,看到庄稼长得好,土地管得细,心里很踏实。”柳爱莲说。
近年来,徐杨街道以土地流转破解农业发展瓶颈,通过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等集约化模式聚集发展合力,建成高标准农田2.1万亩,累计流转土地7000余亩,扶持成立家庭农场、合作社60多家,推动农业产业从“零散种植”向“规模振兴”跨越,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从“看天吃饭”到“科技护航”。
“我们充分发挥土地资源优势,加快推广以家庭农场为主的特色新型种植模式,引导以自然村为单元进行土地流转经营,努力实现辖区2.5万亩耕地集约化经营全覆盖,将徐杨打造成为大都市的粮袋子、菜篮子。”临潼区徐杨街道党工委书记吴毅说。
为提高群众种粮积极性,近年来,临潼区出台了《关于支持农业发展政策十条》,优先支持粮食生产主体,培育百亩以上粮食种植主体和家庭农场,通过科技赋能、机械作业、集约经营,推动农业现代化迈出坚实步伐。同时,创新经营方式,打造农业全产业链,在全区146个村推广“村集体+社会化服务组织+农户”的粮食生产全程托管模式,引导村集体经济通过流转、入股等形式与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大田托管,促进粮食生产节本增效、集体经济增收壮大。
“目前,临潼区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00万亩,土地托管面积达到35万亩,粮食规模化经营面积达到30万亩,农业生产技术集约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专业化加快推进,农业生产‘大托管’和规模化生产成效显著。”临潼区农业农村局局长刘军鹏说。(记 者:王三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