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湖南省郴州市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沙洲现代农旅示范基地中,连片的小黄姜郁郁葱葱、长势喜人。“今年又是个好年头,丰收在望。依靠科技赋能,小黄姜实现了连年种植、提质增效,成了致富‘金疙瘩’。”该基地负责人张有发笑着说。
汝城县种植生姜的历史有上百年,目前全县生姜种植面积逾5万亩。在传统培育模式下,姜种附带病菌,易引发姜瘟。受此影响,张有发以往种植小黄姜时,相同地块需隔年轮种。
获悉这一情况后,汝城县积极帮助他对接农业部门,联系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的专家,深入姜田实地考察,检测土壤成分,开展科技攻关。在专家的指导下,张有发在小黄姜收获后,对土壤进行杀菌,并用薄膜覆盖1个月,终于解决了种植中存在的问题,实现了增产增收。“去年基地收获了20多万斤小黄姜,毛收入有60多万元,纯收入超过30万元。”张有发介绍。
除了发展小黄姜种植,文明瑶族乡也是我国柰李的重要产地之一。白露过后,当地的大部分柰李已采收完毕,实现了产销两旺,但在二都村文彩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果园中,仍有不少金黄柰李挂在枝头。
“合作社种植的是迟熟柰李,这个品种不仅品质好,还可以错峰上市,广受各地果商青睐。果园中的柰李按订单方式售卖,实现了待价销售、价格翻番,一箱10斤最贵能卖到400多元。”该合作社负责人李文权介绍,合作社的果园面积有1300多亩,以种植柰李为主,还种植了脆李、蜜桃、香梨等20多种水果。近年来,在湖南农业大学、郴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等科研院所的专家帮助下,合作社通过多果嫁接、互交培育、测土配方等技术,解决了柰李“黑心”等问题,并种植了300多亩可推迟1个月上市的晚熟品种。
“今年合作社的柰李产量有10万余公斤,销售额近400万元,其中迟熟柰李产量5万余公斤,销售收入却占比近70%,这得益于新技术的助力。”李文权介绍,今年合作社与多家公司签订了代销协议,还将柰李销往浙江、上海、云南、安徽等地。
近年来,汝城县持续加强与农业院校、科研院所等的合作,组建了100多人的科技特派专家团,深入农业基地扎实开展科技服务,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化肥、病虫害绿色防控、设施农业栽培等新技术,助力产业向“智”发展、向“新”攀登。
与此同时,汝城县与省内科研团队合作,建立产学研平台,开展技术课题攻关,破解了一批长期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建立小黄姜组培脱毒育苗中心,进一步提升了小黄姜的产量和品质;培育出高产优质的汝城朝天椒品种,每亩增产1000斤以上,产品品质大幅提升;科学繁育出白毛茶等多个适种适销的品种……
“有特色才能打响品牌,有品牌才能提升效益,有效益才能做大做强。”汝城县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积极推动特色农业产业现代化、精品化、品牌化,让更多汝城农特产品畅销全国,让当地百姓的口袋鼓起来。
详见《中国食品报》(2025年9月19日4版)
排版、美编:林倩
审核:欧阳美华
01
02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