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控软体机器人再升级:不换磁场也能变出新形状!
随着智能化、微创化的快速发展,软体机器人因其良好的柔性变形能力、环境适应性与生物相容性,已广泛应用于医疗、工业、海洋等多个领域。然而,当前主流磁响应软体机器人仍然依赖预先设定的磁化配置,在任务过程中无法灵活重构形态,限制了其多功能任务的实现。传统方法虽尝试引入动态磁化策略,但始终难以同时满足“实时”与“原地”(in-situ)重编程的双重需求,导致机器人无法应对复杂场景中快速多变的任务挑战。
为突破上述瓶颈,德国马普智能系统研究所Metin Sitti教授团队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实时就地磁化重编程”策略。该技术以软体结构中“磁单元”的空间重排为核心机制,实现了在统一磁场中快速切换机器人形态与功能,首次打破了对外部磁场复杂调控的依赖。在一维管状、二维片状和三维框架等多维结构中,研究团队展示了多种变形模式与应用案例,如无接触避障导航、可重编程纤毛阵列、多器械协同操作及自适应柔性夹爪等,极大拓展了磁驱动软体机器人的应用边界。相关成果于以“Real-time in-situ magnetization reprogramming for soft robotics”为题发表在《Nature》上,第一作者为中国学者包贤强, Fan Wang和Jianhua Zhang为共同一作。
磁场不变,形态万变——一项磁性重构的“通用框架”
本研究灵感来源于“向日葵随日转向”这一生物现象:其通过体内激素再分配,精确控制变形位置。研究团队借鉴其机制,提出了“磁单元载体”概念——可在外力驱动下动态移动的结构单元,进而实现磁化方向的实时调控。如图1所示,通过不同直径的套管、嵌入的磁棒或磁粒形成可调位置的“磁单元”,机器人即可在统一磁场中产生不同形态(如直线形、螺旋形等)并可实时互换。这种新方法不仅适用于不同结构维度(1D/2D/3D),还支持多种磁单元材料(粒子、永磁体等)和尺寸,具备极强的通用性。在一维重编程实验中,研究人员采用内外嵌套管结构,每根管内预置特定磁化方向的磁单元。通过调整磁单元间距dR,精确控制弯曲半径与角度。例如,图1b展示了当磁单元相对位移从0至24 mm时,软管从直线弯曲至64.7°,而磁场强度不变(80 mT)。此外,不同配置(如A、C、G)展现出从形态记忆、形态快速切换到多节联动等多种功能。二维结构中,通过带孔软片与嵌杆组合,形成可调磁域布局,实现面内变形(图1c);三维结构中,框体软结构各面均可植入磁单元,实现空间形态重构。
图1:结构层层嵌套,形态灵活重构
在图2a模拟的医学场景中,导管等医疗器械需穿越敏感组织或弯曲血管,稍有碰撞即可能造成损伤。现有磁控方法中,机器人一旦启动形变,其弯曲部位随整体移动难以固定,从而无法有效绕开障碍。而图2b展示的新策略下,弯曲区域可“锁定”于指定位置,主体则自由进退,确保“绕而不触”。在标准避障实验中(图2c),软管于磁场引导下绕过障碍完成任务,期间sA、sB等关键参数保持稳定(图2d)。团队进一步开展复杂路径、多分支血管模型(图2f)及离体猪心(图2g)验证,均实现精准无接触导航。即便在三维多障碍场景中(图2h),该技术仍能完成连续绕行,展现出卓越的可控性与稳定性。
图2:无接触避障导航
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纤毛系统承担了物质输运、自清洁等重要功能,柔性驱动与编程性是其关键所在。图3a-b展示了研究团队构建的磁控纤毛阵列,用户可通过dR12调控实现纤毛“激活”或“关闭”,从而实现精细化目标操作,如“路径运输”、“U型转弯”等多种模式。此外,通过调整dR12实现“振幅调控”(图3d-e)或利用磁反转实现“相位反转”(图3f),即可在相同磁场下实现纤毛振动的力度与方向切换。进一步,结合相位与激活调控,系统还实现了“局部反相”、“多频共振”等复杂控制逻辑,为流体运输、微操控等应用提供更多可能。实验还展示了通过2×4阵列控制液体流动方向变更(图3g),证明该策略具备在微流控、仿生驱动器等领域的广泛适用性。
图3:磁控纤毛阵列“可选可调”,驱动方式随心切换
传统磁控软体操作中,单磁场下无法同时操控多机器人,原因在于磁场对所有目标“一视同仁”。本研究巧妙引入磁中和机制,实现在磁场中选择性激活某一器械(图4b),从而实现多个设备在统一磁场中“各司其职”。图4c展示了A/B两器械形态演化过程,通过控制dR12实现独立弯曲或保持不变。在实际多任务场景中,团队设定了穿越组织(图4d)、多点手术与路径清除等三个任务,实验中器械协同完成复杂操作,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与高适配性。为进一步满足非平面(3D)手术需求,团队还提出采用Configuration G结构实现三维可调变形,彻底摆脱了磁场方向变化的影响。
图4:多器械协同操作,破解磁场“干扰难题”
软夹爪因其高度柔性,特别适用于抓取不规则物体。但传统磁控手爪形态固定,难以通用。研究在2D结构基础上构建五指“人形手爪”(图5a),每个手指内部磁单元均可独立调控,实现如人手般的灵活弯曲。通过对比图5b展示的“T型”、“F型”、“n型”物体抓取过程,手爪均可在相同磁场条件下通过指尖重构精准适应目标形状,实现稳定抓握。
图5:智能手形软夹爪,“一个磁场抓万物”
小结
本研究首次实现了磁软体机器人的实时就地磁化重编程技术,在统一磁场条件下实现多结构、多形态、可选择、多功能的变形控制,显著提升了操作自由度与实用性。其普适的磁单元载体框架兼容性强,可扩展至毫米及亚毫米尺度,具备高度的场景适应性与工业转化潜力。未来,随着加工精度与微尺度控制技术的不断进步,该策略有望在医疗微创、体内导航、柔性电子、微操作、仿生系统等高价值应用领域释放更大能量,推动软体机器人真正走向“智慧感知+柔性操控”的新纪元。
来源:高分子科学前沿
声明: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作者水平有限,如有不科学之处,请在下方留言指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