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能驾驶芯片领域,英伟达一直是公认的“王者”。
此前,国产新能源汽车大多采用其Orin X芯片,单颗算力254TOPS(万亿次运算每秒),部分车型用两颗达到508TOPS,基本能满足当时的智驾需求。
前年,英伟达宣布将推出新一代智驾芯片Thor(雷神),号称算力高达2000TOPS,是前代的近8倍,更关键的是,它宣称能“一颗顶六颗”——同时为自动泊车、智能驾驶、车机、仪表盘、驾驶员监测等多个系统提供算力,集成化优势能大幅降低汽车成本和布线复杂度。
![]()
这一消息让国产车企兴奋不已,小鹏、理想、小米等纷纷表示要在新车型上采用Thor。
然而,Thor的量产计划从一开始就“不省心”。原本预计2024年量产,却多次跳票,最后推迟到2025年初,还搞出一个阉割版来。
更糟的是,台积电在代工时发现Thor存在设计缺陷,导致良率低下,不得不重新设计。
![]()
重新提交后,Thor的算力从2000TOPS缩水至700TOPS,仅是最初宣传的三分之一,原本“一颗顶六颗”的集成化设计也成了空,最终只能作为普通智驾芯片使用,和之前的Orin X拉不开太大差距。
这一变故直接打乱了几家国产车企的计划。小鹏原计划在P7+和G7车型上使用Thor,跳票后,P7+不得不改用双Orin X方案(两颗芯片)。G7则因Thor迟迟不到,被迫启用自研的图灵芯片(仅在Ultra版使用),算是“被迫练兵”。
![]()
理想的情况更棘手,其自研的40亿体量VLA模型(视觉-语言-动作多模态大模型)本计划依赖Thor的高算力,跳票后算力不足,最终只能自研“舒马赫”芯片来救场。
小米YU7虽用上了Thor,但算力仅700TOPS,远低于最初的2000TOPS预期,导致部分依赖高算力的大模型无法部署,功能开发受限。
![]()
不过,Thor的多次“放鸽子”也意外推动了车企自研芯片的进程。此前,部分车企对自研芯片持观望态度,认为“买现成的更省事”,但Thor的变故让他们意识到:关键技术不能完全依赖外部供应,否则计划随时可能被打乱。
于是,小鹏的图灵芯片从“备用方案”变成“主力”,已上车测试;理想加速“舒马赫”芯片的研发,计划未来替代外部采购;蔚来也推出了自研的“天玑”芯片,逐步构建自己的芯片体系。
从依赖进口到被迫自研,国产车企在芯片领域的这场“意外转折”,既暴露了供应链风险,也展现了自主创新的潜力。Thor的“放鸽子”虽让车企吃了苦头,却也倒逼它们在芯片领域迈出更坚实的步伐。未来,随着自研芯片的成熟,智能驾驶的算力之争或许将迎来新的局面——毕竟,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才真正“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