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慎,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今属成都)人,首辅杨廷和之子。明代著名政治改革家、文学家,文学成就列为“明代三大才子”之首。正德六年(1511)状元,官翰林院撰修,预修《武宗实录》。嘉靖三年(1524)谪戍云南永昌卫,并终老于此。淹通文史,能文词、散典,论古考证之作涉猎极广。书法承袭赵孟頫并融入晋人古雅气韵;因与文徵明交谊深厚,书风也颇受影响。作品存世不多,且以尺牍、诗札、题跋为主,今多藏于故宫博物院及上海、安徽、济南等博物馆。
其书法取法多元,融合晋唐与宋人意趣,推崇魏晋风骨杨慎以魏晋书法为宗,尤其推崇“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的“虚澹萧散”之气,认为晋人草书“至妙”,强调风流纵逸的帖学传统。 吸收唐宋名家笔意,受颜真卿楷书影响,早期作品如《新都县八阵图记》可见“颜楷”痕迹,笔力劲健、结字端庄,筋骨丰沛。 融入苏轼、黄庭坚的豪放书风及米芾、赵孟頫的流畅笔法,形成“刚健含婀娜,文质兼风骨”的独特面貌。
风格刚柔并济,兼具书卷气与力度,遒劲与婉媚并存。杨慎强调书法需兼具“遒劲”与“婉媚”,批评时人仅学颜柳的刚劲而失其圆润之美。其作品线条瘦硬有力,但转折处方圆并用,刚柔相济。 如《石马泉亭诗页》(故宫博物院藏)结构严紧,笔法瘦硬而气韵飞动,体现“狂而不乱,逸而有法”的草书境界。 书卷气浓厚作为学者型书家,其书法与学问交融,呈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被视作明代学者书法的典范。
他的行草尤具特色。以“线条如江涛翻涌”著称,字势连绵,枯笔飞白自然,展现宏大意境与情感张力。 楷书方正朴拙 受唐楷法度影响,结体匀整,兼具颜体的端庄与赵孟頫的秀美,如《新都县八阵图记》中宫紧实,布局规整。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留言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核实过后将及时进行处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