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引言
足底外侧神经第一分支的卡压,在解剖学上被称为跟下神经,通常称为Baxter神经,是一种诊断不足但具有临床意义的疾病,可导致内侧足底足跟痛。Donald Baxter医生于1984年首次描述了这种病症。尽管其解剖学和病理生理学基础已得到充分证实,但它常被误认为是足底筋膜炎,导致治疗效果不佳和患者长期不适。鉴于在足踝疾病中越来越强调精准诊断,有必要更多地关注这种疾病及其在鉴别诊断和靶向治疗中的意义。
![]()
跟下神经(Baxter神经)的解剖走行:内侧观和足底观。足部的内侧(左)和足底(右)解剖图中,红色部分显示跟下神经(通常称为Baxter神经)的走行。
该神经起源于胫神经的分支——足底外侧神经,向前内侧走行于足底方肌和趾短屈肌之间。它支配小趾展肌,可能有感觉分支分布到跟骨骨膜。其解剖位置使其容易受到卡压,特别是在患有足底筋膜炎或邻近结构肥大的情况下。
![]()
跟下神经(Baxter神经)及支配肌肉(小趾展肌)。
解剖特点
传统上,Baxter神经主要被描述为运动神经,支配小趾展肌;然而,研究表明它也具有感觉成分,支配跟骨骨膜。它向前内侧走行于足底方肌和趾短屈肌之间,支配小趾展肌。由于其解剖路径,该神经在多个部位易发生卡压,特别是在跟骨内侧结节附近的深筋膜处,或由于邻近结构(如足底筋膜或肥大的拇展肌)的压迫。
![]()
跟下神经(Baxter神经)最容易卡压的点。
![]()
足底感觉支配示意图。
临床表现
患有Baxter特神经病变的患者通常表现为慢性内侧足底足跟痛,常描述为灼痛或酸痛,活动时或夜间可能加重。与典型表现为晨起第一步时疼痛、活动后缓解的足底筋膜炎不同,Baxter神经病变的疼痛可能在全天持续存在,并伴有刺痛、感觉异常或感觉减退等神经体征。此外,疼痛定位通常比跟骨结节的起点更靠内侧和远端,这是与足底筋膜炎的一个关键区别特征。
发病率
由于Baxter神经卡压常被误诊为足底筋膜炎,因此其报道往往不足。研究表明,在临床实践中,它可能占慢性足跟痛病例的15-20%。在从事重复性高冲击活动的人群中,如跑步者和运动员,其患病率似乎更高。此外,它在中老年人中更为常见,特别是那些有过度内翻等易感生物力学异常或有足底筋膜炎病史的人。
表 1 不同人群中Baxter神经卡压的患病率和发病率。
研究
人群
患病率(%)
发病率
Choudhary 等人(2024)
慢性足跟痛患者
18%
未报道
Jaring 等人(2019)
有持续性足跟痛的运动员
22%
4.5/1000 人 / 年
Moroni 等人(2019)
普通成人人群
15%
2.8/1000 人 / 年
Ferkel 等人(2015)
转诊进行电生理学检查的患者
20%
未报道
诊断要点
尽管Baxter神经卡压具有临床意义,但它仍然是一种未被充分认识的疾病。主要挑战之一是它与其他常见的足跟痛病因(特别是足底筋膜炎)存在重叠,导致频繁误诊。许多临床医生在培训中没有常规学习如何评估Baxter神经病变,导致治疗延误或不当。此外,磁共振成像(MRI)或超声等标准成像技术并不总是被纳入慢性足跟痛的常规诊断方案,这也导致了诊断不足。导致Baxter神经病变临床认知度低的一个主要因素是缺乏明确的诊断标准。虽然肌电图(EMG)和超声有助于识别,但这些工具并不总是容易获得或在临床实践中系统使用。此外,由于临床医生的怀疑指数相对较低,许多病例被错误地归因于机械性足跟痛,而不是神经病变 。
鉴别诊断
Baxter神经卡压应与其他足跟痛病因相鉴别,包括:
足底筋膜炎:特点是跟骨内侧结节处疼痛,长时间休息后加重。
跗管综合征:胫后神经受压,表现为弥漫性内踝疼痛,放射至足底,常伴有阳性 Tinel征。然而,值得注意的是,Tinel征特异性较低,在健康人中偶尔也可引出。
跟骨应力性骨折:通常伴有局部压痛,负重活动时疼痛加重。
脂肪垫萎缩:表现为深部弥漫性足跟痛,长时间站立和行走时加重。
误诊很常见,会导致无效的治疗计划。因此,综合临床检查、诊断成像和电生理研究进行全面评估,对于准确诊断至关重要。
![]()
诊断方法
Baxter神经病变的诊断依赖于临床和检查评估的结合。主要诊断方法包括:
临床评估:沿内侧足跟进行手法触诊和神经走行区域的Tinel试验有助于定位疼痛。
肌电图(EMG)和神经传导研究:肌电图可能检测到小趾展肌中的去神经电位,提示神经损伤,但需注意,这些发现偶尔也会出现在无症状个体中。神经传导研究(NCS)可通过识别提示局灶性神经卡压的传导速度减慢或波幅变化进一步支持诊断。为提高诊断准确性,应双侧进行神经传导研究,以检测患侧和健侧之间的不对称性。在这种情况下,不只是依赖电生理检查结果的绝对值,两侧对比尤其有意义,可能有助于区分局灶性卡压与更弥漫性或全身性疾病。
高分辨率超声(HRUS):高分辨率超声可通过检测神经压迫的间接征象(如局部肿胀、神经回声减低或邻近结构异常,如足底筋膜增厚或占位性病变)来辅助诊断。尽管很少直接报告神经增厚本身,但高分辨率超声可通过排除足底筋膜炎等其他常见病变,识别邻近结构的炎症或退行性改变,支持鉴别诊断。
磁共振成像(MRI):有助于排除其他可能模仿 Baxter 神经病变的病理状况,如软组织肿块或跟骨应力性骨折。
治疗方法
一般建议采用逐步治疗方法,首先采用保守干预措施,如物理治疗、跟换鞋履、矫形器、神经调节技术和药物治疗。如果这些措施后症状仍持续存在,应考虑皮质类固醇或肉毒杆菌毒素注射等微创治疗。手术减压仅作为对保守治疗和介入治疗均无反应的难治性病例的最终选择。保守治疗
更换鞋履和矫形器:设计合理的具有内侧足弓支撑和缓冲的鞋垫有助于减少神经的机械应力。
物理治疗:针对足底筋膜、跟腱和足部内在肌肉的拉伸练习可能减轻卡压压力。
神经调节技术:经皮电神经刺激(TENS)可通过调节神经活动和疼痛感知通路来帮助减轻神经病理性疼痛。
仪器物理治疗:低强度激光治疗(LILT)具有抗炎作用,当 Baxter 神经卡压合并软组织炎症性疾病时可能特别有效。
药物干预: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和加巴喷丁类等神经病理性疼痛调节剂可能缓解症状。
介入治疗
超声引导下皮质类固醇注射:在卡压部位进行靶向注射可显著缓解疼痛并确认诊断 。
肉毒杆菌毒素注射:新的证据表明,肉毒杆菌毒素可能通过减少局部肌肉过度活动和相关的神经压迫来帮助缓解症状。
脉冲射频:脉冲射频神经调节是一种新兴的干预措施,越来越多地被认为对治疗包括卡压性神经病变在内的周围神经相关疼痛综合征有效。其使用包括应用短脉冲的射频能量,调节神经功能而不造成显著的热损伤,从而以最小的风险和副作用提供症状缓解。
手术治疗
手术减压:用于难治性病例,可通过手术松解神经以缓解慢性卡压。该手术包括在深筋膜或拇展肌肥大水平进行减压。
![]()
来源:足踝一昇
作者:吴一昇
声明:本文内容及图片均为转载内容,如涉及版权问题请相关权利人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处理配合采取保护措施,以保障双方利益。
为什么要投稿?是为了记录自己的医学之路!是为了与更多的骨科同道交流分享!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看到而受益!让传播知识成为一种习惯,是“玖玖骨科”让你投稿的理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