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做的瓷碗不光看着光洁,装了油汤、酱料也不容易沾污,洗完跟新的一样,这可不是靠运气,全凭釉料调配的巧劲和烧制时的火候拿捏,里面的门道能让普通陶土变成滑溜溜的瓷器。
先说釉料的调配,这是让瓷碗变光滑的关键,釉料其实就是一层玻璃质的薄膜,刷在碗坯上烧透后,能把陶土的细孔全封住,自然就不容易挂脏,最基础的釉料得有瓷石和草木灰,瓷石里含石英、长石,烧出来透亮,草木灰是稻草、松木烧剩下的灰,里面的钾元素能让釉料更顺滑。
老匠人按三灰七石的比例混合,加水磨成浆,像磨豆浆一样磨得细细的,用筛子过几遍,确保没有粗颗粒,不然烧出来的釉面会坑坑洼洼。
想让釉面更光洁,还得加釉果,这是一种纯度高的瓷石,磨成粉掺进去,能增加釉的光泽度,就像给釉料加了层 “亮油”。
要是想让碗带点颜色,比如青瓷,就加氧化铁,少加点是淡青,多加点成豆青;白瓷则要把釉料里的铁元素除干净,用清水反复淘洗釉料,直到水变清,烧出来才雪白透亮。
有些讲究的瓷碗,釉料里还会掺点动物骨灰,比如牛骨、羊骨,烧出来的釉面像玉一样温润,而且特别滑,装了黏糊糊的米粥也能一冲就净。
釉料调好了,还得会上釉,碗坯先阴干,不能晒太阳,不然会裂,然后用毛笔蘸釉浆刷在表面,里外都得刷匀,厚了烧出来会流釉,像眼泪一样挂在碗边;薄了又封不住细孔,容易沾污。高手上釉能做到 “口沿薄、碗底厚”,口沿薄显得精致,碗底厚防止磕碰时掉釉。
还有种浸釉法,把碗坯轻轻放进釉浆里蘸一下,拿出来甩掉多余的浆,这样釉面更均匀,适合做小巧的饭碗。上釉后得阴干一整天,让釉浆牢牢粘在坯上,才能进窑烧制。
烧制的火候是成败的关键,温度不够,釉料化不开,碗面就发涩,温度太高,釉料会流得不成样子,老窑工靠看火色判断温度,窑里的火从红变黄,再变到刺眼的白,就说明温度到了1200℃左右,这是烧青瓷的最佳温度。
烧的时候得闷火,就是让窑里氧气少点,这样釉料里的铁元素能充分反应,颜色更青翠。烧白瓷则要敞火,让氧气充足,把杂质烧干净,才能白得发亮。
烧的时间也有讲究,一般要烧一整天,先小火烧 4 个时辰,让碗坯里的水分慢慢蒸发,再大火烧 4 个时辰,让釉料彻底融化,最后还得小火焖2个时辰,慢慢降温,不然碗会因为冷热不均裂开。
出窑前得看火照,就是把一小块带釉的试片放进窑里,烧到时候取出来看看,釉面光滑不光滑,颜色正不正,合格了才敢开窑。
瓷碗的形状也帮着防污,碗口要圆润,碗身带点弧度,像个小勺子,装了东西容易倒干净,不会在角落留残渣。碗底要平,圈足(碗底的小圆圈)要高一点,这样洗完立着放,水容易沥干,不会积灰。
有些碗内壁还会刻上极细的花纹,不是为了好看,而是让釉料能更好地附着,烧出来更光滑。
其实古人制瓷碗的奥秘,就是料要细、釉要匀、火要准:瓷石磨得细,釉料才能滑;上釉匀,烧出来才没瑕疵,火候准,釉料才能变成完美的玻璃膜。他们没什么化学知识,全靠一代代试错,知道加多少草木灰釉面更滑,烧到什么火候不裂,这些经验记在心里,传在口上,才让普通的泥土变成了既实用又美观的瓷碗。
现在看那些出土的古代瓷碗,就算过了千百年,内壁还是光溜溜的,装水不渗,装油不挂,这背后都是这些不起眼的智慧在闪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