卤素取代硅正离子(R₂XSi⁺)作为高活性中间体,其存在性在过去数十年间长期处于理论推测阶段。这类物质因计算预测的超强路易斯酸性,在穆勒-罗乔工艺(Müller-Rochow)废料回收和全氟烷基物质(PFAS)氢化脱氟等合成转化中具有重要价值,但传统合成方法(如Corey氢负离子转移反应)始终无法在凝聚态中稳定获得该类离子,成为困扰化学界的“硅正离子问题”延伸挑战。
德国柏林工业大学Martin Oestreich(国际有机硅化学的领军人物)、Hendrik F. T. Klare、Martin Kaupp合作团队利用里德超强酸苯鎓离子[H(C₆H₆)]⁺[HCB₁₁H₅Br₆]⁻,通过卤硅烷的脱氢(离去基LG=H)或脱苯基(LG=Ph)质子解反应,首次实现全系列卤素取代硅正离子[Alk₂XSi(HCB₁₁H₅Br₆)](X=F, Cl, Br, I;Alk=Me, Et, iPr, tBu)的稳定制备与表征。晶体学与光谱分析证实,该类离子路易斯酸性超越已知的三烷基及氢取代硅正离子,氟离子亲和能(FIA)计算值最高达964 kJ mol⁻¹,创下可分离硅基路易斯酸新纪录。
![]()
![]()
突破性合成策略
研究团队对比了传统方法(图1a,b)与新质子解路线的差异:经典Corey反应(图1a)虽可制备烷基/氢取代硅正离子,却无法获得卤素取代变体。而新开发的质子解策略(图1d)以卤硅烷为前体,通过超强酸介导的Si-H或Si-Ph键断裂,直接生成碳硼烷稳定的卤代硅正离子。该技术同时解决了工业废料升级回收的痛点(图1c)——穆勒-罗乔工艺副产物Me₂Si和Me₃SiCl可通过卤代硅正离子中间体转化为高附加值单体Me₂SiCl₃,为有机硅产业提供绿色转化路径。
![]()
图1 | 硅正离子的合成路线 a. 通过氢负离子提取制备烷基取代硅正离子碳硼烷(Reed, 1993); b. 通过脱氢或脱苯基质子解制备氢取代硅正离子碳硼烷(Oestreich, 2019); c. 卤代烷基化催化循环中卤代硅正离子的关键作用,及其与穆勒-罗乔直接工艺的关联(Oestreich, 2023 & 2024); d. 通过质子解策略制备阴离子稳定的卤代硅正离子。Alk:烷基取代基;r.t.:室温;白圈代表B-H键,灰圈代表B-Br键。
从失败到成功的关键转折
初期尝试采用Corey反应合成氯代硅正离子时(图2a上),反应意外生成氢取代产物[iPr₂HSi(carborate)](δᴴ=5.27 ppm, Jₛᵢ₋ₕ=240 Hz)。团队发现卤代硅正离子会迅速夺取原料中的卤素,导致目标物无法稳定存在。而改用苯鎓盐质子解法后(图2a下),iPr₂SiHCl成功转化为氯代硅正离子[iPr₂ClSi(carborate)],其²⁹Si NMR化学位移(δ=74.3 ppm)较氢取代物低场移动4.6 ppm。通过系统筛选卤素与烷基组合(图2b),团队获得全系列卤代硅正离子,其中氟代物需以苯基硅烷为前体避免副反应。²⁹Si NMR位移计算(图2c)表明,重卤素(Br/I)取代时自旋轨道耦合效应显著,理论模型需包含相对论效应才能精准匹配实验数据(位移误差<5 ppm)。
![]()
图2 | 卤代硅正离子的合成与NMR谱学表征 a. 经典氢负离子提取法(上)与质子解法(下)制备氯代硅正离子的尝试与结果对比; b. 全系列卤代硅正离子碳硼烷的合成(前体硅烷制备详见补充信息); c. 卤代硅正离子碳硼烷的实验(左)与计算(右)²⁹Si NMR化学位移图。计算值通过含相对论效应的密度泛函理论获得。
晶体结构揭示键合特性
单晶X射线衍射解析了异丙基系列[iPr₂XSi(carborate)]的结构(图3)。硅中心呈扭曲四面体构型,通过碳硼烷阴离子的溴原子配位稳定。键长分析(表1)显示Si-X键随卤素原子序数增加而延长(F:1.601 Å→I:2.398 Å),而Si-Brₐₐₓ键长在2.393–2.439 Å范围内波动,显著短于中性溴硅烷(如Me₃SiBr为2.235 Å),证实阴离子的弱配位性与硅正离子特性。此外,卤素吸电子效应导致硅中心锥化程度高于三烷基硅正离子。
![]()
图3 | 卤代硅正离子碳硼烷的固态分子结构 热椭球体显示为50%概率水平。为清晰省略所有氢原子。
登顶路易斯酸强度排行榜
团队采用对氟苯甲腈(FBN)标度与氟离子亲和能(FIA)计算评估路易斯酸性。卤代硅正离子与FBN结合后,¹⁹F NMR位移去屏蔽程度(Δδᴺᴹᴿ达19.4 ppm)远超其他硅正离子(图4b),证实其位列迄今最强可分离硅路易斯酸。FIA计算值(图4a)进一步验证酸性强度顺序:F>Cl>Br>I>H>烷基,其中氟代物[iPr₂FSi⁺] FIA高达964 kJ mol⁻¹。竞争实验(图4c)中氯代硅正离子可夺取iPr₂SiHCl的氯离子生成氢取代产物,解释了Corey法失败的机制。该类离子在溶液中缓慢分解(图4d),光照加速转化为二氯硅烷,提示其高反应活性。
![]()
图4 | 卤代硅正离子的路易斯酸性与反应性 a. 基于Müller FBN标度的实验酸性与计算氟离子亲和能(FIA)评估; b. 苯溶液中不同硅正离子的FBN酸性标度(含五甲基苯基硅正离子数据对比); c. 卤代硅正离子从氯硅烷中攫取氯离子生成氢取代硅正离子的反应; d. 卤代硅正离子碳硼烷的分解路径。
展望超级电硅试剂催化时代
本工作不仅破解了卤代硅正离子的稳定化难题,更通过实验与理论结合揭示了其顶级路易斯酸性本质。作为兼具学术价值与应用潜力的“超级电硅试剂”,该类物质有望推动PFAS降解、硅烷升级回收等关键领域的技术革新,为超亲氟催化体系的设计开辟全新道路。
来源:高分子科学前沿
声明: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作者水平有限,如有不科学之处,请在下方留言指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