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我国药师与医师比例为1∶7.4;2023年年底,该比例为1∶8.3。
在医师数量和医疗服务量都增加的情况下,数量相对减少的药师怎样完成药学服务工作?带着该问题,本报记者近日采访了该领域研究专家和两家医院药学部门负责人。
目标与现实的落差
近年来,我国医院药学专业技术人员的总量与医疗服务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医院管理研究所药事管理研究部主任赵颖波的测算,在《关于加强药事管理转变药学服务模式的通知》提出药学服务模式转型的2017年,我国医院药师(包括医院药师、药士,见习药师、药士,不包括仅从事管理工作的药学专业技术人员)与医师的总体比例大致为1∶7.4;到2023年年底,该比例大致为1∶8.3。对照《“十四五”卫生健康人才发展规划》中提出的每千人口药师数0.54人的目标,理论上药师与医师的比例应达到1∶5至1∶6,说明我国医院药学人员在供需上存在较大缺口。
“药学人员是整个诊疗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员,不应该缺位。”赵颖波表示,随着医疗服务模式向综合、精准、个性化方向发展,临床药学服务的重要性不断凸显。药师不仅承担窗口发药和处方审核等工作,还参与多学科诊疗、治疗药物监测、患者用药教育、用药依从性跟踪、不良反应报告与风险管理、药品供应保障、目录优化、综合评价等工作。这些工作直接关系到用药安全和治疗效果,是保障医疗质量、降低医疗成本和提升患者满意度的关键环节。
赵颖波介绍,发达国家的药师与医师比例普遍为1∶2至1∶4,发展中国家约为1∶5,上述比例已延续数年。相比之下,我国自2017年倡导药学服务模式转型以来,药学部门的工作内容增加,药师数量整体来看虽有所增加,但与医师相比增速明显不足。“从2017年我国药师与医师比例的1∶7.4变为2023年年底的1∶8.3,就反映出医师增长速度超过药师。在医师数量和医疗服务量都增加的情况下,这种情况非常令人担忧。”赵颖波说。
药师短缺的连锁反应
赵颖波强调,药师数量不足不仅影响日常的处方审核与调配工作,还直接影响了合理用药与临床药学服务的质量。“只有维持合理的药师与医师比例,才能确保每一位药师都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发挥专业价值,为患者提供完善精准的服务,从而提升医疗质量与患者体验,而非被动应对日常高强度、重复性事务。”赵颖波说。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药学部主任张毕奎以该院的现状,介绍了医院药学人员缺乏的具体困境。他介绍,该院现有4300张床位,注册医师大约有3000人(含800名左右的规培医师),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却仅有216人,折合每千张床位药师数仅50人,药师与医师比例约为1∶10,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占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约为4.7%,低于2011年发布的《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要求的药学专业技术人员不得少于本机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8%的底线。
“这一现象直接导致药学服务质量打折。”张毕奎介绍,为了应付繁重的日常工作,药师很难系统接受在职培训,特别是无法为患者提供细致的药学服务,难以让患者获得良好体验。另外,不仅是药学服务工作量巨大,药学部门承担的保障集采药品、国谈药品落地等管理任务的工作量也在逐年增加。此外,该院是大学附属医院,药师不仅需要承担日常药学服务工作,还要兼顾本科生授课与研究生培养等教学任务。
为了应对人员短缺,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不得不采取临时招聘第三方劳务派遣人员的办法。“但是,这种途径也像隔靴搔痒,并不能根本解决问题。”张毕奎表示,临聘人员流动性非常大,培训和管理成本高,无法胜任核心岗位工作(如麻精药品处方调配管理等),仅能完成基础的处方调配等工作。另外,这些人员往往薪酬较低,资质很难保证,同时他们的职业晋升通道有限,职业价值感和认同感低,优质服务供给无法保证,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药学服务质量。
多重因素的交织
对于药师配备不足的问题,赵颖波认为是多重因素交织造成的。她表示,医院运行机制的转变是关键因素。2017年取消药品加成后,药学部门从“创收部门”变为“成本部门”。“一些医院进行成本核算时,认为药学部门是成本负担,能少一个人是一个人,但药学人员的工作量并未随着人员的减少而减少。”赵颖波指出,“这种现象的背后是某些医院将药学部门行政化的错误定位。实际上,药学部门除了有部分药品管理职能外,更多的还要承担临床药学服务任务,应视作临床学科。”
另外,人才培养与职业发展的困境加剧了药师队伍的紧缺。赵颖波表示,一方面,医院运营成本和人员编制限制等因素使药学部门的招人名额很少,间接地推高了高校药学专业毕业生的入职门槛(比如学历、海外教育背景、论文发表情况),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这些毕业生面临就业难的问题;另一方面,现有药师超负荷工作,很多时间都忙于事务性工作或者在窗口发药,参与临床药学工作的时间很少,这种状况会使新入职的高学历人才觉得自己专业知识的价值并未体现,致使愿意学药学的人越来越少,浪费了人才和教育资源。
不仅如此,药师队伍的年龄结构也令人担忧。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药学部主任刘东表示,10年前入职的中青年药师现已进入职业的黄金期,但随着大城市生活成本的上升,有很多新入职的年轻药师选择离开岗位。因此,药师队伍或面临青黄不接的局面。
可行路径的多元化探索
刘东指出,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人多病共治、多药并用的现象日益普遍,药师在老年患者用药监护与多重用药管理中的作用愈发重要。若无法及时补充并培养新一代药学专业技术人员,未来我国医疗体系在安全用药与慢性病管理方面将面临更大挑战。“药师是专业技术人员,培养周期长。如果我们现在不重视配置,未来可能出现人才断层,影响医疗体系长远发展。”刘东说。
面对这样的困境,刘东呼吁国家层面设立指标,依据医院床位数或医师人数,分阶段配备药师,逐步达标。
张毕奎认为,推进药师配备比例达标,一是需要建立严格的考核机制,将药师配置情况与医院等级评审、绩效考核等直接挂钩,未达标者面临降级风险;二是进一步落实药学服务收费政策,明确处方审核、药学门诊等服务的收费标准,通过服务价值的市场化体现弥补药学部门的运营成本。
赵颖波强调,医院管理层的观念转变是关键。一旦医院“一把手”将药学科室定位为核心临床学科,而非单纯的行政成本部门,药学团队在资源调配、话语权提升等方面将获得质的飞跃。
在行业根基建设上,赵颖波指出,应从教育体系入手,加强临床药学专业课程设置,推进高校与医院进一步建立联合培养模式,通过实习轮转、导师制和继续教育,系统性提升药师的临床服务能力。同时,建立全国统一的药师注册与继续教育体系,为从业者提供全周期的职业发展支持。
![]()
信息来源:中国卫生杂志
信息采集:卫健君
声明:本文著作权属原创者所有,不代表本微信公众号立场。如涉著作权事宜请联系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