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税起征点:为什么普通老百姓感到压力大?
你有没注意到,每月工资到手总觉得少了那么一截?其实,这背后最直接的原因之一,就是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设置。现在我国的个税门槛,也就是个税起征点,目前是5000元人民币每月,但你想想,如果月收入不到三万,很多人其实很难攒下钱,尤其是生活在一二线城市的普通工薪族。
![]()
专家呼吁:个税起征点应提升到3万
很多朋友会问:'我辛苦赚的钱,为什么还要被拿走一部分?'这就是税负感。个税门槛低,意味着更多普通人要交税,这无疑增加了生活压力。
这里就涉及到两个关键词:税收公平性与税收负担。税收公平性,简单说就是大家觉得合理不合理;税收负担,就是你实际要交多少钱。低起征点其实让大量中低收入者也被纳入了征税范围。
你可能会想:'政府也得运转啊,难道不收税吗?'没错,政府确实需要收税来维持公共服务,但收税太低太高都不现实,关键是怎么平衡。
我们来看一个故事。我一个朋友,月薪7000元,交完税和社保每月到手不到6000。她说:'我真的觉得自己没什么富余,却还是得交税。'这其实反映出很多工薪族的真实心声。
税收与政府:生存还是发展?
美国国父富兰克林曾经说过:'人生只有两件事无法避免——死亡和交税。'这句话你可能听过,但它背后隐藏着一个深刻问题:税收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
税收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我们来拆解一下。税收是政府赖以生存的财政基础,没有税收,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社会保障都无从谈起。但与此同时,税收太重,会不会让老百姓喘不过气?
这里就关系到两个经济学术语:财政可持续性和税收激励。财政可持续性就是政府能不能长久提供服务,而税收激励则是高税率会不会打击大家努力工作的积极性。
你可能会质疑:'如果不收税,谁来修路、建医院?但如果税收太高,谁还有动力挣钱?'就是这种矛盾,让政府在制定税收政策时,必须要小心权衡。
其实,世界各国都在找这个平衡点。比如瑞典税率高,福利也高;而香港税率低,政府支出也有限。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到底该怎么选?这就是我们要深挖的问题。
![]()
个人所得税提高到3万元的可行性分析
国际对比:美国与中国的个税制度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美国很多中产阶级几乎不用交个人所得税?这里我们必须聊聊国际对比。美国现在的个税起征点大约是年收入4-5万美元,也就是人民币三十多万到四十万。 很多人此刻可能会想:'难道美国就不怕财政吃紧?'其实,美国采用的是累进税率(progressive tax rate)和高起征点的组合。累进税率意思是,收入越高,税率越高,低收入者几乎不用交税。 中国目前的做法则是起征点较低,覆盖面广,这样政府税基更大。但这也意味着,很多普通家庭的可支配收入被进一步压缩。 美国的这一做法其实给我们一个启示:通过提高个税起征点,可以让更多中低收入者轻装上阵,把税收压力放在真正高收入的人身上。 不过,别忘了,美国有更完善的财产税和消费税体系,政府有多元收入来源。反观中国,个税还是财政的重要支撑,这也是改革面临的现实掣肘。
![]()
美国现在的个税起征点大约是年收入4-5万美元
理想的个税改革:路径与挑战
说到这,你可能会问:'那中国的个税起征点到底该怎么改才合理?'我的理想状态,其实很简单——月收入三万以上的人才开始交税。这样一来,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压力会大大减轻。 但现实是,改革没有那么简单。我们要考虑税基缩小后,政府财政怎么办?会不会出现财政赤字(fiscal deficit)?又或者,税基调整后会刺激灰色收入(grey income),让逃税变得更普遍?
我举个例子。如果起征点提高到三万,按照2022年国家统计局数据,全国只有不到8%的人需要交个税。那剩下的92%,是不是也该享受更好的公共服务? 当然,有人会说:'政府可以通过扩大增值税、消费税来弥补。'但这些间接税又可能转嫁到普通消费者头上,形成新的负担。 所以,个税改革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理想很美好,现实很复杂。我们需要更多数据、更多讨论,也需要每个纳税人的声音被听到。未来的路该怎么走?也许,答案就在我们每个人的思考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