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卫国战争之前,苏联工程师们就已经认真讨论过多管航空武器的构想了。
这个想法其实很简单:
如果你想要极高的射速,那就把几个炮管集成在一个旋转模块上,用电动马达驱动旋转——
这样就得到了一个“死亡齿轮”。
不过问题也来了:有项目、有雄心,但没有成果。
![]()
差不多在同一时期,大洋彼岸的美国正在大力研发“火神炮”(M61 Vulcan)——
那就是后来成为航空武器象征的那款美制机炮。
美国人走的是他们自己的路线:采用外部驱动电机和强大的机载电力系统。
那苏联这边呢?
“24伏,再多一伏都不给!”——瓦西里·格里亚泽夫曾半开玩笑地说。相比美国人的26千瓦供电系统,这确实听起来有点可笑。
所以苏联的工程师——瓦西里·格里亚泽夫与阿尔卡季·希普诺夫——不得不从零开始,自主研发,完全不参考西方样品。
真正的工程壮举
![]()
机炮的“内心”构造
既然没有足够的电力,那就另辟蹊径 —— 设计一台导气式发动机。没错,就像汽车发动机那样:利用发射时产生的一部分火药气体来驱动炮管组旋转。是不是很天才?
这种方案确实奏效了,但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第一发”该怎么打?发动机还没开始运转呢。
于是,启动装置诞生了。最初是气动的,后来发展成火工式(用点火弹,就像弹射座椅那种)。
关于在飞机里“满地乱窜”的弹链
![]()
当希普诺夫第一次看到美制“火神”机炮的照片时,最令他震惊的是彻底的混乱场面:弹链被丢得满舱都是——地板上、墙上、天花板上。没有弹箱,也没有固定装置。
问题在于,射速高达每分钟6000发,弹药几秒钟就打光了,弹链在高速运作下开始“乱窜”,最终撕裂、脱落。
希普诺夫和格里亚泽夫做得更好。他们设计出一种气动弹链收紧装置,可以将弹链“压实”,防止其在高速运作中松动。这一设计成为关键:占用更少空间,却大幅提升了可靠性。
为什么最初被放弃?
苏联空军:我们不要机炮,要导弹!
正如常见情况一样,军方一开始并未意识到这个想法的天才之处。在上世纪60年代,导弹正当风头。人们认为:“机炮是上个世纪的玩意。”
尽管AO-19(后来的ГШ-6-23)已经准备就绪,项目却被搁置了。
格里亚泽夫被调到另一家单位,这个项目似乎已经彻底结束。但好景不长……
战争让一切归位
越南战争表明:机炮仍然至关重要
在分析了美军与北越空军的空战后,人们意识到:
没有机炮根本不行。导弹会失灵,而六管机炮不会。
1966年,由阿尔卡季·希普诺夫领导的第14设计局(ЦКБ-14)收到了明确指示:机炮必须恢复,而且要紧急进行。
没有人愿意干这事
各设计局和工厂早已转型——有的转向导弹,有的转向民用产品。没人愿意回头做“过时”的机炮。
但希普诺夫坚持。他把格里亚泽夫叫回来,把参与AO-19研发的团队重新召集,再次从头开始。
AO-19 vs. “火神”:双雄对决
“绞肉机”两种版本
最终诞生了两种机炮:
- AO-18 —— 口径30毫米,使用气动启动器;
- AO-19 —— 口径23毫米,使用火工启动器。
后者被重点完善。安装了特殊耐热金属制成的燃气活塞杆,改进了燃气发动机结构,还加入了“浮动活塞”设计。
成果如何?射速高达每分钟12,000发!
现在来比较一下:
美国M61A1“火神”机炮:
![]()
重量:136公斤
射速:6000发/分钟
需要外部动力:25千瓦
苏联的AO-19机炮:
![]()
重量:约70公斤
射速:可达12000发/分钟
依靠火药燃气驱动
“苏联造出了一门几乎轻一倍、快一倍,而且完全不用插电的机炮!”
苏-24与ГШ-6-23:理想组合
![]()
“苏霍伊”如何为机炮带来第二次生命
当T-6项目(也就是后来的苏-24)正在加速推进时,“苏霍伊”设计局的工程师们注意到了希普诺夫与格里亚泽夫的新型机炮。他们需要一种强大、紧凑且可靠的火炮,用于装备这款带有可变后掠翼的新型前线轰炸机。
于是,AO-19成为苏-24的标准机炮装备。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它获得了后来广为人知的名字——ГШ-6-23(格里亚泽夫-希普诺夫 六管23毫米机炮)。
初期困难重重
一如既往——在试验台上表现完美,但在实际应用中……并非一帆风顺。
出现了以下问题:
- 枪管过热 —— 开火约150发后机炮就需要暂停冷却;
- 走火 —— 在松开发射按钮后,ГШ-6-23有时还会自行再发射几发;
- 与新机体系统整合困难,适配工作复杂。
不过,这些问题都在随后的改进中被一一解决,军方试验前的最后几周,系统才真正定型成熟。
阿赫图宾斯克试验场试射:如同炸弹爆炸
不到一秒,火力覆盖全场
当苏-24在空军国家试飞中心(ГЛИЦ)进行实弹测试时,效果惊人。
飞行员仅开火不到一秒,就将所有目标覆盖!
一轮齐射约200发弹药。这不仅是数字,而是彻底碾碎地面一切目标的暴力宣言。
外挂容器 СППУ-6:苏-24的秘密武器
为了增强苏-24的打击力,设计师还专门开发了外挂火炮吊舱 СППУ-6。这个系统堪称“怪兽”。
其参数如下:
- 长度:5.2 米
- 重量:525 公斤(含 400 发弹药)
- 可旋转角度:上下左右各 45 度
- 挂载数量:最多同时挂载 2 个
配备这种系统后,苏-24在一次突击中即可:
- 炸毁整条跑道,
- 歼灭长达一公里的车辆纵队!
СППУ-6让苏-24不仅是轰炸机,更是能把敌人目标变成“火海”的空中熔炉。
每一米的地面,在火力洗礼后都像被钢轮反复碾压一样。这绝不是夸张。
米格-31与独特思路
![]()
一款个性十足的截击机
后来,米高扬设计局(OKБ имени Микояна)也加入研发行列,推出了米格-31——首款新一代苏联超音速截击机。
它也选择了装备ГШ-6-23机炮,但采用了一种非常有趣的“改型”。
无弹链、无弹带的供弹方式
尽管米格体型庞大,但仍需要节省机内空间。于是,仪器制造设计局(КБП)提出了一个构想:我们干脆把弹链和弹带都去掉!
于是,无弹带供弹系统应运而生,使得整套机炮系统变得更加轻便、紧凑。
从此,米格-31只需短短几秒,就能向目标倾泻出一堵火墙,其火力强度堪比一个作战分队。
ГШ-6-23(GSh-6-23)为什么被称为传奇
它的独特之处在哪里?
我们来简单总结一下:
ГШ-6-23(GSh-6-23)成为世界上最杰出的航空机炮之一的10个原因:
- 射速高达每分钟12,000发
- 自重仅约70公斤
- 无需外接动力源
- 结构紧凑,可靠性高
- 采用创新的导气驱动系统
- 可安装于外挂炮舱
- 适用于多种类型的飞机
- 弹着点密集、火力集中度高
- 支持无弹带供弹系统
- 服役至今已有40多年,仍在使用
当你被不断模仿,却始终无法被超越——这不仅是技术,更是一整个时代的象征。
现代仍具价值
![]()
为什么这门机关炮至今仍在服役?
尽管ГШ-6-23(GSh-6-23)是在20世纪70年代研制的,它至今仍装备于俄罗斯航空航天部队,并应用于:
- 苏-24战斗轰炸机上,
- 米格-31截击机上,
- 多种外挂系统中。
虽然如今越来越多的战斗依靠“智能”导弹进行,但在对付地面有生力量、地面装备、防空系统以及密集战斗队形时,GSh-6-23依然是无可匹敌的。
最后几点有趣的事实:
- 这门机关炮可以在3秒内打光全部弹药
- 开火时发出的声音像是在运转的涡轮机
- 由于后坐力极强,从外挂吊舱射击时,甚至可以看到飞机被稍微“钳住”的现象;
- 没有任何西方竞争对手在相似重量下能达到这样的性能;
- 民间昵称它为“绞肉机”或“火焰联合收割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