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秦淮河波光潋滟,一艘别致的“画舫”悄然泊岸萃园桥西。脚手架上,工人们正为它披上最后的“霓裳”。这不是一艘真正的船,而是正在脱胎换骨的扬州教场农贸市场。一座承载了数十年市井烟火的老菜场,正循着扬州画舫的灵感轮廓,驶向“文旅生活新地标”的彼岸。
老菜场的新生命
扬州教场农贸市场位于萃园桥西侧,与曾经的萃园桥农贸市场仅一桥之隔。规模虽不大,却是周边居民日常采买的重要场所。今年,这座饱经岁月的老菜场迎来了新生。作为扬州市15家升级改造的农贸市场之一,教场项目被赋予了全新定位——从传统菜场变身为“文旅生活新地标”。
施工现场,工人们正马不停蹄地忙碌着。改造方案显示,市场将从建筑主体、摊位布局到基础设施进行全面更新,打造为功能分区清晰、配套设施完善的现代化农贸市场。
扬州市自2023年启动中心城区农贸市场三年提档升级计划,明确到2025年底,中心城区农贸市场得分合格率需达100%,良好率达80%。这场关乎千家万户“菜篮子”的民生工程,正在古城扬州全面推进。
设计团队从扬州画舫中汲取灵感,将船舫元素巧妙融入外立面设计。建筑轮廓如停泊在河畔的轻舟,与小秦淮河的水韵风光浑然一体。“教场农贸市场位于小秦淮河畔,设计团队从扬州画舫中汲取灵感,将船舫元素融入外立面设计,使建筑仿若停泊在河畔的轻舟,与小秦淮河景致相呼应。”项目负责人介绍。
改造方案中,文化元素的植入远不止于建筑外观。市场门口将设立文创商店,展示扬州非遗产品;内部打造开放式客厅,定期举办非遗沙龙和食物主题展览;特别设计的“可食花园”还将成为中小学生的自然课堂。
扬州市政协主席陈扬在5月召开的《扬州市农贸市场管理条例》民主评议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按照‘睦邻中心+农贸市场’理念,大力推进农贸市场提档升级,重点打造一批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业态丰富、特色鲜明的新型农贸市场。”这一理念在教场项目中得到充分体现。
教场农贸市场效果图。图片来源/扬州日报
民生工程的扬州样本
教场农贸市场的改造,是扬州农贸市场全面升级的一个缩影。今年,扬州共有15家农贸市场启动提档升级。
在四季园,陪伴市民二十年的老菜场已开始拆除重建。公示的效果图展示了一座现代化邻里中心,总建筑面积约3.4万平方米,配备221个地下机动车停车位,非机动车停车位地上290个、地下766个,同时还增配了摊贩三轮车位10个,将极大缓解居民“买菜停车难”的困扰;念香苑农贸市场正从传统市场转变为智慧市场,1700平方米空间内分区设立60余个摊位,引入智慧科技赋能价格公示、数据监测和线下配送服务;扬子江北路的双桥农贸市场则结合扬州老城文化,通过壁画、雕塑展现地方特色,并设置农产品DIY工坊、烹饪教学区等互动空间。百吉巷南侧的邗上农贸市场内部装修也做好了各项准备,总面积达到6400平方米,项目主体旁配套建了 智能停车场,智能停车场不少于130个车位,区域内还设置了非机动车停放点。
而方圈门农贸市场作为“先行者”,已于今年1月完成一期改造并重装开业,在保留古城特色基础上融入网红元素,增设了老年人专用通道等便民设施。家住南河下的李鸿钧,从上世纪80年代就在方圈门菜场买菜,这位老知识分子一走进菜场就感慨万千:“空间变大了、明亮了,地上干净了,菜价还没有变化,感觉就是两个字——舒适。”
硬件升级之外,管理机制也在创新。扬州推动建立由市场监管部门牵头、其他部门协同、属地政府负责的工作机制,强化市场所有者和经营管理者主体责任。同时通过深化“星级农贸市场”评比,以“抓两头带中间”方式促进全市市场整体水平提升。
这些改造都指向一个共同目标:让群众的“菜篮子”拎出舒适感、幸福感。
烟火气里的创新经营
教场农贸市场的升级不仅是空间改造,更是经营理念的创新突破。改造后的市场将突破传统菜场的单一功能,打造“从土地到餐桌”的多功能空间。
市场内除保留传统菜场区域外,将开辟美食专区,引入农场直供、小吃类等17家新商铺。扬州的“民间米其林”等深受居民喜爱的老味道将被邀请入驻,菜场还将设置“社区厨房”,市民选购搭配好后,可直接请市集大厨现场加工,带着热腾腾的饭菜回家。这种服务既满足快节奏生活的需求,又保留了家的味道。
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教场项目创新提出“菜场+慢文旅”模式,让老市场焕发新生。“未来教场不只是买菜的地方,更是融合菜场、餐饮、艺术商店和青年会客厅的多功能空间,甚至可能引入酒店业态。”项目负责人表示,这将为市民和游客打造一个既能满足味蕾,又能沉浸式感受社区文化温度的复合空间。
项目负责人描绘了更广阔的愿景:“我们计划推出‘主理人共创计划’,邀请年轻人参与菜场策展,孵化食物主题文创;门口区域还将打造‘快闪市集’等创新活动。”
农贸市场的升级改造承载着多重使命。一方面要守护好城市的“烟火气”,保障居民“菜篮子”的丰富与安全;另一方面要适应新消费需求,成为展示城市文化的窗口。
在扬州,类似的农贸文旅融合探索已有成功先例。今年初重装开业的方圈门农贸市场,在保留古城特色的同时融入网红元素,“四时江水五亭中,烟火纷纷梦扬州”“遍尝广陵春色,品味古韵流传”……改造后的菜场上空,一个个灯箱上打出了众多诗词佳句,顾客买菜的同时,忍不住抬头赏析一番。菜场还增设图书馆、茶饮等业态,着力呈现“烟火扬州味,文化方圈门”主题。
扬州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展望:“相信未来这里不仅能满足‘菜篮子’需求,更能成为年轻游客打卡的‘文化窗口’。”
改造后的方圈门农贸市场。图片来源/扬州日报
从满足基本需求的“菜篮子”,到融合烟火气与文艺范的“城市文化会客厅”,教场市集的蜕变是扬州农贸市场升级的一个生动缩影。让老菜场成为连接日常烟火与城市文脉的纽带,它们所承载的将不仅是新鲜的菜蔬,更是一座古城在烟火气里升腾起的文化气息,是一个看得见、摸得着、可品味的扬州新符号。
文/袁昕
资料来源:扬州发布、扬州日报、扬州网、扬州市场监管、招商引资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