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疟疾作为全球重大传染病,每年威胁着数十亿人的健康,其中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 falciparum)和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 vivax)是最主要的致病种类。由于这两种疟原虫常在同一地区流行,且间日疟原虫具有独特的休眠子导致复发的特性,传统单靶点疫苗难以有效控制疟疾传播。本文详细介绍了一种新型双价病毒载体疫苗的研发成果,该疫苗通过融合痘苗病毒 LC16m8Δ(m8Δ)和腺相关病毒 1 型(AAV1)作为载体,同时表达针对两种疟原虫的关键抗原,在动物实验中实现了 70% 的感染保护率和 90% 的传播阻断效果,且免疫应答可持续 7 个月以上。这项研究为疟疾的防控和消除提供了突破性解决方案,尤其在两种疟原虫共存的地区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一、疟疾防控的严峻现状与挑战1.1 全球疟疾的沉重负担
疟疾是由疟原虫属寄生虫引起、通过雌性按蚊传播的传染病,至今仍是全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主要公共卫生威胁。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2023 年全球有 83 个国家约 27 亿人受到疟疾影响,43% 的世界人口处于感染风险中,全年因疟疾死亡的人数近 59.7 万,其中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儿童是最主要的受害者。
恶性疟原虫和间日疟原虫是临床意义最重大的两种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因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导致高死亡率而成为研究重点,但间日疟原虫的影响范围更广,波及 95 个国家,每年威胁 28.5 亿人。更复杂的是,在两种疟原虫共同流行的地区,混合感染频发,给诊断、治疗和防控带来巨大挑战。
1.2 间日疟原虫的独特威胁
间日疟原虫的防控难度远超恶性疟原虫,其关键原因在于它能形成休眠子—— 一种潜伏在肝脏中的休眠阶段。当休眠子被重新激活时,即使没有新的蚊虫叮咬,也会导致疟疾复发。这种特性不仅增加了疾病负担,还延长了传播链,成为疟疾消除的主要障碍。传统疫苗和治疗方法对休眠子无效,因此开发能提供长期保护以阻断复发的疫苗至关重要。
1.3 现有疫苗的局限性
目前已有的疟疾疫苗存在明显短板。例如,RTS,S 疫苗在 III 期临床试验中的保护 efficacy 仅约 31%;新一代的 R21 疫苗虽在布基纳法索的儿童中实现了 24 个月内 77% 的保护率,但两者都仅针对恶性疟原虫。针对间日疟原虫的疫苗(如 Rv21)虽能在小鼠中诱导持久保护,但仍需优化以覆盖不同菌株(如 VK210、VK247)。世界卫生组织在《2030 年疟疾疫苗技术路线图》中明确提出,急需一种对两种疟原虫均有至少 75% 保护率、且能阻断传播的多阶段疫苗。
二、双价疟疾疫苗的设计与创新2.1 疫苗平台的突破性选择
研究团队基于前期开发的单价疫苗技术,构建了一种新型双价疫苗平台,融合了两种病毒载体的优势:
高度减毒的痘苗病毒 LC16m8Δ(m8Δ):作为初始免疫(prime)载体,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
腺相关病毒 1 型(AAV1):作为加强免疫(boost)载体,能诱导持久的免疫应答。
这种 “m8Δ 初始 - AAV1 加强” 的异源免疫策略,可同时表达两种疟原虫的多阶段抗原,实现抗感染和阻断传播的双重功能。
2.2 关键抗原的选择与融合设计
疫苗的核心是表达四种关键抗原的融合蛋白:
恶性疟原虫的环子孢子蛋白(PfCSP)和子孢子表面蛋白(Pfs25)
间日疟原虫的环子孢子蛋白(PvCSP,涵盖 VK210 和 VK247 菌株)和子孢子表面蛋白(Pvs25)
其中,Pfs25 和 Pvs25 是阻断传播的关键抗原(针对疟原虫在蚊虫体内的发育阶段),而 PfCSP 和 PvCSP 则负责预防感染(针对疟原虫进入人体后的肝脏阶段)。通过铰链肽(Gly₆Ser₁)连接这些抗原,确保了蛋白的稳定性和免疫原性(图 1)。
![]()
图 1 重组双价疫苗的构建。(a)m8Δ-Pf (s25-CSP) 单价疫苗;(b)m8Δ-Pv (s25-CSP) 单价疫苗;(c)m8Δ-Pf/Pv (s25-CSP) 双价疫苗;(d)AAV1-Pf (s25-CSP) 和 AAV1-Pv (s25-CSP) 单价疫苗。
2.3 疫苗的生产与验证
在 HEK293T 细胞中,m8Δ 和 AAV1 载体成功表达了融合蛋白,通过免疫印迹和免疫荧光实验验证,这些蛋白能与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结合,分子量约为 80-100 kDa,且正确定位于细胞表面(补充图 1),证明了疫苗的有效性。
三、双价疫苗的免疫应答与长期保护效果3.1 强大且持久的抗体反应
研究团队将小鼠分为三组进行免疫:
双价疫苗组:m8Δ-Pf/Pv 初始免疫 + AAV1-Pf+AAV1-Pv 加强免疫
混合疫苗组:m8Δ-Pf + m8Δ-Pv 初始免疫 + AAV1-Pf+AAV1-Pv 加强免疫
单价疫苗组:分别针对两种疟原虫的单价疫苗免疫(表 1)
表 1 疫苗组及免疫方案。展示了单价、双价和混合疫苗的初始免疫和加强免疫所用载体及剂量。
![]()
结果显示,双价疫苗诱导了针对四种抗原的高滴度抗体,且在免疫后8 个月内持续维持(图 3)。尽管双价疫苗的抗 CSP 抗体滴度低于单价和混合疫苗组(图 2a-c),但其保护效果更优,提示免疫应答的质量(如针对关键表位)可能比数量更重要。
![]()
图 2 抗体滴度评估。(a-d)分别为针对 PfCSP、Pfs25、PvCSP-VK210、Pvs25 的抗体滴度;(e)针对 PvCSP-VK247 的抗体滴度(未检测到)。
![]()
图 3 长期抗体滴度评估。双价疫苗免疫后 224 天内,针对 PfCSP(a)、Pfs25(b)、PvCSP-VK210(c)、Pvs25(d)的抗体滴度变化。
3.2 抗体应答的特异性分析
对恶性疟原虫 PfCSP 的 N 端、重复区和 C 端的抗体反应分析发现:
单价疫苗组中,47.54% 的抗体针对重复区,47.14% 针对 C 端;
双价和混合疫苗组中,C 端的抗体占比显著提高(分别为 79.13% 和 84.13%),重复区占比下降(图 4)。
这表明双价疫苗使抗体应答更集中于C 端区域,而该区域可能与保护作用密切相关。
3.3 针对转基因疟原虫的保护效力
在小鼠实验中,双价疫苗对表达 PfCSP 或 PvCSP-VK210 的转基因伯氏疟原虫(P. berghei)的保护率均达到70%(图 4a,c),远高于混合疫苗组(40%-50%)。在 28 天后的再次挑战中,双价疫苗组仍有 66.7%(针对间日疟原虫)和 42.9%(针对恶性疟原虫)的保护率(图 4b,d),证明其持续保护能力。
![]()
图 4 对孢子体挑战的保护效力。(a)首次挑战 PfCSP/Pb 的结果;(b)首次存活小鼠再次挑战 PvCSP-VK210/Pb 的结果;(c)首次挑战 PvCSP-VK210/Pb 的结果;(d)首次存活小鼠再次挑战 PfCSP/Pb 的结果。
四、阻断疟疾传播的关键能力4.1 对恶性疟原虫的传播阻断效果
通过直接饲喂实验(DFA)评估发现,接种双价疫苗的小鼠血液使蚊虫中肠的卵囊数量减少 85%(传播减少活性 TRA=85%),感染蚊虫的比例从 91.8% 降至 62.2%(传播阻断活性 TBA=32%)(图 5),证明其能有效阻断恶性疟原虫在蚊虫中的发育。
![]()
图 5 双价疫苗对恶性疟原虫的传播阻断效果(DFA 实验)。展示了免疫小鼠与对照小鼠血液饲喂蚊虫后的卵囊数量差异。
4.2 对间日疟原虫临床分离株的传播阻断效果
使用巴西亚马逊地区患者的间日疟原虫分离株进行膜饲喂实验(DMFA),结果更为显著:
短期(免疫后 28 天):1:5 血清稀释时,TRA 达 99.08%,TBA 达 87.52%,且对遗传多样性的分离株均有效(图 6、表 2);
长期(免疫后 232 天):1:5 血清稀释时,TRA 仍达 89%,TBA 达 67.34%(图 7),证明疫苗的持久传播阻断能力。
![]()
图 6 双价疫苗对间日疟原虫的短期传播阻断效果(DMFA 实验)。展示了不同血清稀释度下的卵囊数量差异。
表 2 DMFA 实验中的 TRA(传播减少活性)和 TBA(传播阻断活性)数据。展示了短期和长期免疫血清在不同稀释度下的效果。
![]()
![]()
图 7 双价疫苗对间日疟原虫的长期传播阻断效果(DMFA 实验)。免疫后 232 天的血清仍能显著减少卵囊数量。
五、双价疫苗的优势与应用前景5.1 与现有疫苗的比较优势
双重保护:同时针对恶性疟原虫和间日疟原虫,解决混合感染问题;
多阶段作用:既阻断感染(CSP 抗原),又阻断传播(s25 抗原),形成防控闭环;
持久效力:免疫应答持续 7 个月以上,满足季节性传播地区的防控需求;
成本效益:双价疫苗比混合使用两种单价疫苗更经济,且生产流程更简单。
尽管成果显著,仍需解决以下问题:
VK247 菌株的覆盖:目前未检测到针对 PvCSP-VK247 的抗体,需优化抗原设计;
免疫干扰:需进一步研究双价疫苗中抗原间是否存在免疫竞争,可通过调整剂量或添加佐剂缓解;
临床转化:已在非人灵长类动物中启动安全性和效力评估,下一步将推进 I 期临床试验。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疟疾消除需要 “全方位策略”,包括 vector control、诊断、治疗和疫苗。这种双价疫苗通过同时降低感染率和传播率,能与其他措施形成协同效应,尤其在东南亚、南美洲等两种疟原虫共存的地区,可能加速疟疾消除进程。
结语
这款双价病毒载体疫苗的研发是疟疾防控领域的重大突破,其 70% 的保护率和 90% 的传播阻断率,以及长达 8 个月的免疫持久性,使其成为应对恶性疟原虫和间日疟原虫共同威胁的理想候选疫苗。随着临床研究的推进,有望为全球疟疾消除事业提供关键工具,最终减轻数十亿人的疾病负担。
识别微信二维码,添加生物制品圈小编,符合条件者即可加入
生物制品微信群!
请注明:姓名+研究方向!
本公众号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cbplib@163.com),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不本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