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中有不少历史趣味,其中一则与大授衔相关。说那许世友不满自己只能拿下三颗银星,跑到了周总理那里“诉苦”。结果满肚子苦水没吐完就被总理一句话顶了回去——“萧克同志也只是上将啊!”许世友顿时语塞,再说不出话来。于是这一幕后来就被传成了一句话:“萧克镇上将”。
![]()
授衔规则下的真相
“萧克镇上将”,这一传闻之所以能经久不衰,是因为萧克本人的履历实在太过耀眼。24岁任红军军长,27岁拿下二等红星奖章,29岁位列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从北伐战争到长征,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萧克始终与党站在一起,创下许多以少胜多的神话。更别提当年在八路军120师时,他可是与贺龙齐名的副师长。
况且,萧克距离大将确实是一线之隔。1955年评大将有五项硬杠杠:红军师长以上(萧克远超)、抗战旅长以上(符合)、解放战争兵团主官(四野参谋长算兵团级但非主官)、55年总部或兵种正职(国防部副部长是副职)、55年国防委员(59年才入选)——他踩实了前两项,后三项都只差一口气。
![]()
因此,萧克位列55位开国上将的第一位,许多人认为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这样安排也可以以其深厚资历“镇住”其他上将,不让其他人对授衔情况有意见。
但“镇上将”之说虽然生动,与实际授衔的严谨规则相比却有些儿戏。可以明确一点,上将排名不是论资排辈,而是按照单位序列来排的。毕竟资历、战功都是些带着主观标准的指标,有人觉得这一战行,就会有人觉得这一战不行,用这些无法量化的指标来排序实在难以服众。
![]()
因此当时的排序规则是从中央到地方,而萧克时任国防部副部长,自然居首位。
战功铸就的永恒星辰
若论资历、功勋,在周士第、邓华、韩先楚三位上将面前,“镇上将”之说更显得苍白。
周士第南昌起义时便为主力团团长,同时期萧克仅是连长。这资历,不比萧克深?而他也同样战功卓著。长征时率红十五军团担任先锋开路;抗战时参与晋西北根据地的建立;解放战争时任华北野战军第18兵团司令员兼政委,率部横扫山西、攻克太原,为华北解放立下不世之功。
![]()
邓华资历与上面两位相比,稍显逊色。湘南起义时初露头角;红军时任师政委;抗战时参与平西根据地建立;解放战争时任四野15兵团司令员,率部解放广州、席卷华南;抗美援朝时任志愿军代司令员,在上甘岭战役中顶住美军空前火力,铸就战争奇迹。
至于韩先楚,在解放战争中更是关键人物。1947年冬,全歼国民党王牌89师,扭转南满战局,解东北战场之危局。1950年率敢死队乘木船强渡琼州海峡,一举解放海南岛。毛主席后来感叹,“若晚打两月,海南恐成第二个台湾!”
![]()
之所以说这三位上将,萧克“镇”不住,是因为他们三人不仅重要历史时期与萧克职务相当甚至为其直接同僚,更是在关键战役中起到一锤定音的作用。而萧克的早期履历虽然光辉,但在解放战争时期,尤其是战略决战期,萧克远离野战指挥核心,是称不上关键人物的。
总之,“镇上将”的轶事虽生动,却简化了这场严肃的国家行为,既误解规则,也轻看了周、邓、韩等将领用铁血铸就的、无需任何人“镇”的赫赫威名。而“镇上将”之说,也是对萧克本人的不尊重——萧克遗墨中有硝烟、铁索、浴血奋战与翠竹青山,唯独不见肩章上的星。
参考文献:
[1]王娟.开国上将萧克[J].新长征(党建版),2018(10):63.
[2]欧阳青.1955年共和国将帅大授衔[J].山东人大工作,2015(04):63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