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昌顺雷锋旅游车队亮相新疆第六届春博会
当第六届新疆春季旅游博览会拉开帷幕,会展中心阳光如金箔倾泻。看,“新疆昌顺雷锋旅游车队”的旗帜猎猎作响——车身锃亮,制服齐整,车辆列阵,如整装待发的队伍,俨然一道流动的风景线,无声诉说着故事:在新疆苍茫辽阔的天地间,正有一种精神如春草蔓延,灼灼生辉。
![]()
昌顺雷锋旅游车队在雷锋纪念馆参观学习
司机兼导游马国敏师傅的臂膀,曾为一个不慎摔伤的年老游客化作温暖的“公主抱”——他托起的不只是重量,更是信任的重量。冰雪肆虐的严寒中,李志雄的身影如炬火劈开风雪,向受困顾客伸出援手,那一刻的果敢与担当,足以融化最坚硬的冰棱。三月五日雷锋日,车队化身“红色物业”使者,载着红色宝合居老年大学银龄学员们穿梭城市,一路欢声笑语,一路温情脉脉。那车厢里的暖意,便是雷锋精神在时代流转中不灭的薪火,无声浸染着人心。这些流动的风景,是雷锋精神在天山脚下最生动的注脚。车轮碾过的不仅是里程,更是一代昌顺人用真诚铺就的温暖之路。
这精神,犹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风,让新疆昌顺旅游公司本身成为一块强大的磁石。
![]()
昌顺雷锋旅游车队职员沈岩红生活照
在昌顺的办公室里,这种温暖早已浸润成日常。沈岩红推开办公室门时,总会想起十九年前初来乍到的自己。从对着行程单手足无措的新人,到如今能从容应对突发状况的业务骨干,案头堆叠的培训笔记里,藏着公司用雷锋精神编织的成长密码。那些深夜亮着的培训室灯光,那些前辈手把手传授的服务技巧,都在诉说:在这里,成长从不是孤军奋战。当她看着游客赠送的一面面锦旗,忽然懂得,十九年的坚守,早已让奉献变成了刻在骨子里的习惯。
![]()
昌顺雷锋旅游车队职员马世康生活照
马世康九载春秋浸润于此,见证公司“运筹帷幄”与“同心协力”如何交融:管理层把控全局如舵手引航,员工开拓进取似百舸争流——雷锋精神正是那无形却澎湃的引擎,驱动着企业蒸蒸日上的航船。
李婷虽仅三年光阴,却已深谙“办公室即家园”的踏实。同事间深厚的情谊在雷锋精神的映照下,化为工作中互相扶持的臂膀,共同奋斗的热忱让琐碎日常焕发出深沉意义。
![]()
昌顺雷锋旅游车队职员李婷生活照
杨学慧八载同行,慨叹公司为“第二家园”。她亲历行业变革的风浪,公司以“积极心态拥抱变化”,在战略转型中教会她用“全局视角思考”,淬炼出应对复杂挑战的韧性——这不仅是一家公司,更是一处让个体生命与集体价值共振的港湾。
整装待发的雷锋旅游车队集结在公司大院,昌顺的每一位员工看着从最初几台旧面包车,到如今排列整齐的豪华旅游车;从零散的游客咨询,到系统化的服务体系,变化的是规模,不变的是贴在调度室墙上那句"把游客当亲人"的标语。当雷锋精神成为企业的血脉,每个决策都闪耀着温暖的光芒:为司机配备急救包,给导游培训手语服务,在每辆车的后备厢备足矿泉水和常用药。这些细微之处的用心,让公司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路。
![]()
昌顺雷锋旅游车队职员杨学慧生活照
夕阳为车队镀上金边时,培训师正给新入职的司兼导讲述马国敏师傅的"公主抱"。那个在景区台阶前,为行动不便的老人弯腰千次的身影,早已成了昌顺雷锋旅游车队的精神坐标。李志雄在冰雪世界救人时冻麻木的手指,志愿者们在老年大学忙碌的身影,都在诉说:雷锋从不是遥远的符号,而是每个昌顺人举手投足间的自觉。
![]()
昌顺雷锋旅游车队在俞秀松烈士纪念馆参观学习
雷锋精神所点亮的,绝非仅仅是几桩善行义举。它早已化为一种弥漫的气息,一种无形的引力场。员工们被其吸引、被其塑造,又在身体力行中将其传递、将其放大。当马世康在雷锋车队成立之际诚挚呼唤关注,当沈岩红、李婷、杨学慧同样真挚地传递这份期望,他们托举的,正是那份让“雷锋永远在身边”的朴素心愿。
(作者:阅塑,军垦书院特聘教授)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