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马尔堡大学近日公布了新版校徽与视觉系统,原本是一次为迎接建校500周年(2027年)而展开的形象升级,但因为整体“槽点”实在太多,几乎被网友们一边倒地吐槽“像水印”“像面包店 logo”“像某宝促销贴纸”,创始人直接化身连锁快餐店老板。
马尔堡大学是德国最古老的大学之一,其原有校徽沿用自1916年,以创校者菲利普大公的头像、拉丁语校名与复杂徽章形式为主要元素,具有浓厚的传统与象征意义。
而新版则大刀阔斧地进行了所谓的“现代化处理”:保留头像但采用线稿风格,移除所有拉丁文和徽章装饰,统一使用无衬线字体“Noto Sans”,并将视觉主色蓝色调整得更明亮,整体构图更加扁平、简洁。校徽上甚至去掉了“Philipps-”前缀,仅保留“Universität Marburg”字样,国际传播版本干脆简化为“Marburg University”。
设计师和校方的初衷,是为了让大学的视觉识别系统更加适配数字化环境,如网页、自媒体、小屏设备和展示场景,从而在视觉上一致、传播上高效。然而,正因为“现代感”太强,许多学生和校友一眼看去反而觉得“毫无大学的庄严感”“缺乏身份认同”。
更重要的是花费:据公开数据,这轮视觉更新总计花费了约19万欧元(大概150多万人民币),这其中包括标识设计、视觉系统规范、校内导入、网站替换与文具印刷等环节。
这花费可不止网友们觉得离谱,学校学生更是产生强烈不满,认为有这钱不如给学校旧楼加装电梯翻修一下。同时有数千学生共同签名请愿活动,逼迫学校重启设计,校内外各平台吵得乱成一锅粥……
其实从传播学角度来看,这并不是马尔堡大学一个学校的问题。近年来,全球多所高校都在悄然进行 logo 或视觉系统的更新,包括剑桥、哥伦比亚、清华等都有过不同程度的视觉优化。
不过,像马尔堡这样从传统到极简跨度如此大的,确实是个少数。设计更新的核心,其实并不只是“美不美”这么简单,而是牵涉到公众如何理解“身份感”。
大学校徽不仅是视觉符号,更承载着历史、权威、文化的象征,一旦做得不慎,就会产生情感断裂。
大家觉得这个新校徽怎么样?符合你对一个“500年高校”的印象吗?
————
图源:网络、马尔堡大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