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则令人心痛的新闻:
今年3月29日,19岁的男孩小郭第一次踏入上海这片陌生的土地,准备投靠在这里打工的亲戚。
由于对高铁站的出站方式不熟悉,无措的小郭和一运营车辆的司机约定好,以100元的价格将自己送到浦东某小区附近。
然而,下车时,因操作失误,小郭不小心付给了司机1010元。
缓过神的小郭连忙通过微信支付记录向司机留言:“你好我这边付多了,能不能退回来。”
可他等来等去,始终也没有等到一句回复。
为此,小郭一直心神不宁,甚至还有了轻生的念头。
直到几天后,亲戚发现小郭不见了。
等再找到他时,小郭已经成了苏州穹窿山中一具冰冷的尸体,身旁还躺着一个敌敌畏的瓶子。
短短几天,一条鲜活的生命就这样没了。
有人惋惜:“这孩子怎么这样想不开,1000来块钱而已,大不了跟家里说,至于赔上自己的命吗?”
然而,下面有个高赞回答道出了真相:
“我能理解他,他一定是从小活在恐惧当中,觉得自己特别没用,特别弱小,一点小事被灾难化思维无限放大了。”
是啊,那些在我们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对惴惴不安的孩子来说,就是世界崩塌的预警。
就像被雨水泡透的土墙,表面看着完好,内里早已千疮百孔,一阵风吹过,就可能会轰然坍塌。
作家迈克·辛格在《清醒地活》一书中提到过一个“响尾蛇之喻”:
想象一下,当你漫步于田野,正专心致志欣赏眼前的风景时,忽然,听到背后传来一阵“嘶嘶”的声响。
转过身一看,竟然有一条响尾蛇正在盯着你。
你吓了一大跳,拔腿就跑。
很快,那条响尾蛇就消失在了你的视线当中。
但从那以后,你却经常能听见耳畔响起“嘶嘶”的声音,而你也成了惊弓之鸟,再也无法获得平静。
经常能听到有父母说,对孩子就是要凶一点,要让孩子有怕的人,否则,以后孩子会越来越不好管。
殊不知,孩子的恐惧,就好似那响尾蛇发出的“嘶嘶”声。
无论孩子走到哪里,都如影随形,最终,让孩子在战战兢兢中坠入无间地狱。
心理学上,有一个臭名昭著的“恐惧生成实验”:
1920年,约翰·华生在医院选中了一个8个月大的婴儿,小阿尔伯特。
他先是在小阿尔伯特的面前放上小白鼠、动物面具、棉絮等一系列物品,发现小阿尔伯特对此充满好奇,会用手触动它们。
几个月后,华生又一次让小阿尔伯特接触小白鼠。
但当小阿尔伯特兴致勃勃地抚摸白鼠时,华生却猛然用铁锤敲击铁棒,发出巨大的、刺耳的声响,小阿尔伯特被吓得放声大哭。
随后,华生又重复了数次。
当他再次把小白鼠放到小阿尔伯特面前,即使不敲击铁棒,小阿尔伯特也呈现出了痛苦的表情。
并且,不止是白鼠,当毛茸茸的狗狗面具、毛皮大衣,甚至是圣诞老人的白色胡须出现在小阿尔伯特面前时,这个小婴儿也表现出了极度的恐惧。
后来,可怜的小阿尔伯特被证实患上神经系统损伤,才6岁就死于了先天脑积水。
正如哲学家尼采在《曙光》中写的:“世间之恶的四分之三,皆出自恐惧。”
恐惧,会一点点啃噬孩子的生命力:让原本该蓬勃生长的能量,变为了时刻紧绷的神经;让本该用来探索世界的力气,全耗在了害怕犯错的内耗里
最终,那个诚惶诚恐的孩子渐渐就变得敏感、脆弱、不堪一击了。
电影《说来有点可笑》中,有个情节让我印象深刻:
16岁男孩克雷格想要申请去一所暑期学校就读,而进入这所学校,对他将来上一所好大学大有裨益。
可他却一直摆脱不掉对申请失败的恐惧,他对自己说:
如果申请失败,上不了这所学校,就意味着上不了好大学;以后也很可能会因此找不到好工作,找不到女朋友,过不上好的生活,一切就全完了……
这些挥之不去的想法,让克雷格整日唉声叹气,活在恐惧焦虑中。
等到了申请日时,他竟然害怕得不敢提出申请。
最终,和这所学校失之交臂。
恐惧,很容易让孩子对“错误”产生过度灾难化的想象——
一次小小的失误在他们眼中可能等同于“彻底失败”,甚至觉得“人生要完蛋了”。
而这种思维将会严重限制他们的行动力,让他们不敢尝试新事物,习惯用“不做就不会错” 的方式自我保护,最终陷入深深的内耗当中。
作家亚伦说:真正击垮人的,从来不是事实,而是你头脑里的“灾难化思维”。
一位网友分享了自己亲戚家孩子的经历:
亲戚出身于浙江农村,儿子是村里第一个考上985高校的孩子,后来,又赴日本早稻田大学攻读硕士。
从小到大,这孩子听的最多的话就是:
“如果你不好好念书,那你这一辈子就毁了。”
“你一定要考上好大学,不然就完了。”
“你以后要是没法出人头地,我和你爸就真没指望了。”
为此,这孩子一直很努力,丝毫都不敢懈怠。
直到硕士毕业后,他原本拿到了一家日本知名商社的内定,却在最终入职前因谈判表现不佳 被取消资格。
这下子,他彻底陷入了自我否定当中,拉黑了所有亲友的联系方式,退掉了留学生宿舍,每天蜷缩在网吧,钱花光后,就开始四处露宿流浪,后来,精神上也出了严重的问题……
当家人赴日接他时,才知道他也曾偷偷打三份工攒钱,甚至想过先去洗盘子、送外卖。
但“失败一次就等于全盘皆输”的念头,最终让他连重新开始的勇气都消失了。
很多时候,真正困住一个孩子的,不是现实的困难,而是脑海中的臆想。
恐惧和焦虑,不仅让他们预支了未来的苦恼,也葬送了当下的生活。
知乎上有个问题:你觉得中国孩子最缺的是什么?
其中一位答主说得很好:
最缺有人告诉他:没事的。
因为从小到大,有太多的声音在对他说:你完了,你死了。久而久之,那些小问题就真的会要了他的命。
所以,比起用恐惧和焦虑控制孩子,为人父母更应该做的,其实是用宽容和支持稳稳地接住孩子。
针对这一点,我们可以吸取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的经验。
他在《终身成长》一书中提到了以下几点,有助于将孩子从恐惧的陷阱中解放出来:
1. 重新定义失败
看过这样一个暖心的视频:
一家烧烤店里,顾客很多。
爸爸忙着烤鱼,孩子便自告奋勇为客人端盘送菜。
当孩子端着热气腾腾的烤鱼快要走到客人桌前时却不小心被拐角处的一箱啤酒绊了一下,人摔了,烤鱼也打翻了。
孩子吓得六神无主,哭着向爸爸道歉。
但爸爸却没有发火,而是安慰道:“没事,别哭,爸爸再烤一个,你歇着,我来!”
事后,爸爸又跟儿子复盘了下端菜的要领,避免下次跌倒。
事实上,失败从不是终点站,而是换乘站。
从小告诉孩子,拼图少了一块不是废品,是重新排列的契机;摔了跤不是终点,是找到平衡的必经之路。
长大后,孩子才能拥有足够的心理弹性和再次尝试的勇气。
2. 建立“努力优先”的评价体系
我们的生活,原本跌跌撞撞才是常态。
可太多父母把它变成了走钢丝,孩子成功就捧成“小天才”,失败就贬成“扶不起”,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把“没做好”等同于“我不好”,把“被批评”解读成“被抛弃”。
所以,不妨在孩子第一次学系鞋带系成死结时别骂他“笨手笨脚”,而是夸他“试了好几种系法,这份耐心比系好更重要”;
当孩子考试从80分提到85分时别催他“怎么没考90”,而是说“妈妈看得出,这5分里藏着你每天多做的10道题”。
这样,孩子才不会因为某次小小的挫折就轻易放弃自己,制造一出令人悔恨的悲剧。
3. 多给孩子一些正面暗示
一次偶然,美国神经科学家詹姆斯·法隆发现,自己的大脑特征与几张杀人犯的扫描图表现出了惊人的一致性。
查阅资料后,詹姆斯惊讶地发现,自己确实携带着变态杀人犯的基因。
历史上,自己家族中有多位族人因谋杀被定罪,表亲丽兹·鲍敦更是美国历史上著名的杀人狂。
而詹姆斯之所以成了例外,就在于家人给了他一个宽容正向的成长环境。
在他成长的过程中,家人给了他足够的爱和关怀,从未恐吓苛责过他。
也正因如此,长大后,詹姆斯即便偶尔会发神经做一些奇怪的事,也能及时悬崖勒马,最终成了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委员张博曾说过:
“恐吓教育比棍棒教育更糟糕。棍棒教育只是让儿童尝到皮肉之苦,恐吓教育则会让儿童的心灵受到伤害。”
所以,不要给孩子制造恐惧。
恐惧是毒药,包容和接纳才是“坏孩子”的解药。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中有一句台词格外动人:
“每一颗心都需要爱,需要温柔,需要宽容,需要理解。
每一个孩子都来自纯净无邪的地方,永远都应该是人间万分疼惜的珍宝。”
对一个犯错的孩子来说,没有什么能够比得上桌上那口热乎的饭菜,那张擦掉眼泪的纸巾,和父母那声温柔的“没事的”。
而这些被接纳过的瞬间,最终都会变成孩子心里的底气。
让他们知道,摔得再重,也能站起来;走得再累,也有地方可以歇脚。
如此,孩子这一生才不会走得太孤单、太艰辛,才能生出擦干眼泪,重新出发的勇气。
点个赞吧,与所有父母共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