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梁译珊
宿舍楼底下的快递架永远堆得像小山,取件码成了每日必看的消息,拆快递时的“撕拉”声里藏着期待——对大学生来说,快递早已不是简单的物流包裹,而是连接校园与世界的纽带,是生活仪式感的来源,也是从依赖到独立的成长见证。
第一次自己填收货地址时的紧张,至今还刻在许多人的记忆里。刚入学时,父母寄来的被褥包裹上写着“XX大学XX宿舍楼XX号床”,连收件人姓名都备注着“XXX的女儿/儿子”;而现在,快递单上早已是利落的“XXX”,地址烂熟于心,甚至能精准到“靠近楼梯的第三个货架”。从“父母代填”到“自主下单”,这张小小的快递单,藏着大学生从依赖到独立的第一步。
快递箱里装着的,是生活的千滋百味。冬天来临前,妈妈寄来的毛衣裹着阳光的味道;备考期间,朋友悄悄下单的咖啡和零食带着暖心的鼓励;生日时,异地恋恋人寄来的礼物里,除了物件还有手写的信。当然,也有“踩雷”的时刻:网购的衣服尺码不对,满心期待的零食味道奇怪,拆开快递的瞬间从期待跌到失望。但正是这些或甜或涩的体验,教会年轻人“货比三家”,学会看评价、查参数,甚至鼓起勇气和客服沟通退换货——这些看似琐碎的小事,都是生活能力的积累。
快递架旁的场景,是校园生活的缩影。下课铃一响,抱着书本的学生顺路拐向快递点,取件时要在密密麻麻的包裹里翻找自己的那一个,偶尔会拿错别人的快递,又笑着放回原位。有人抱着巨大的行李箱式包裹,大概是新买的被褥;有人手里攥着小小的快递袋,多半是刚到的化妆品小样。取件处的阿姨总能记住常来的面孔:“那个总买零食的小姑娘又来了”“穿蓝外套的男生今天取了三个快递”。这些日常的互动,让冰冷的快递有了人情味儿。
而处理快递箱的方式,藏着年轻人的环保意识。有人把硬纸板攒起来,卖给废品回收站换点零花钱;有人用快递箱做收纳盒,装文具、放零食;社团活动时,大家一起把纸箱改造成舞台道具、宣传展板。某高校环保社团发起的“快递箱回收计划”,一个月就收集了两千多个纸箱,经过改造后变成了校园义卖的手工艺品。这些被赋予新生命的纸箱,不仅传递着环保理念,更让大学生在动手过程中体会到“变废为宝”的乐趣。
毕业季的快递站总是格外忙碌。曾经塞满宿舍的书本、衣物、玩偶,被一一打包成几十个纸箱,贴上“寄往XX市”的标签。这些箱子里装着的,不仅是四年的生活用品,更是一段青春的回忆。有人在快递单上写下“前程似锦”,有人对着堆积如山的包裹突然红了眼眶——原来,收拾行李的过程,也是和大学生活告别的过程。
从拆第一个快递的新奇,到处理最后一个包裹的不舍,快递箱见证了大学生活的每一个瞬间。它像一个沉默的伙伴,装着期待与失落,藏着成长与回忆。当多年后想起大学,或许会忘记某堂课的内容,但一定记得在快递架前翻找包裹的午后,记得拆开妈妈寄来的包裹时的温暖,记得毕业时打包行李的复杂心情——这些藏在快递箱里的故事,早已成了青春里不可磨灭的一部分。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