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长 24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4分钟
![]()
面对面教育 家校合力育人
“叫家长来学校”,在许多学生心中如同“警报”,在家长眼里则常与“暴风雨式批评”绑定——这种天然携带紧张感的沟通场景,让本应助力成长的家校对话,蒙上了一层沉重的心理负担。事实上,邀约家长面对面交流,是班主任开展家校合作、解决教育问题的重要路径,但它的运用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班主任专业形象的树立、学生的健康成长、班级的良性发展,更深刻影响着和谐家校关系的构建。
1
传统“叫家长”的四大误区
为何家校合力效果打折?
从教育实践来看,传统“叫家长”模式常陷入误区,导致家校合力效果大打折扣。
其一,沟通触发单一化,陷入“问题导向”的负向循环。多数时候,只有学生犯错,家长才会被邀约,谈话基调多为批评教育,这让家长形成“被约谈=孩子出大问题”的刻板印象,不仅加重家长的心理负担,也让学生对“家长到校”产生恐惧,违背了“激励性教育”的基本原则。“强化理论”认为正向反馈对行为塑造的作用远大于负向指责,长期缺乏对学生进步的家校共赏,会弱化教育的积极导向。
其二,评价视角片面化,易引发情绪对抗。若班主任仅围绕学生的错误展开沟通,话语体系会陷入“否定式叙事”,忽视学生的闪光点与努力过程。根据心理学“情绪ABC理论”,家长和学生对“被约谈”的负面认知(B),会放大沟通中的抵触情绪(C),反而不利于问题解决。
其三,沟通主体失衡,学生主体性缺失。多数谈话成了班主任的“独角戏”,学生被排除在对话之外,既无法深度反思自身问题,也难以感受到被尊重;家长则成了“被动听众”,缺乏参与感与获得感,容易产生“耽误时间却没效果”的负面体验。
其四,站位局限于“问题解决”,忽视情感联结。沟通若只聚焦于纠错,未关注家长的教育困惑与学生的心理需求,会让家校站在“问题对立面”,而非“成长同盟”,违背了家校合作“同心同向”的核心逻辑。
2
不可替代的价值
面对面沟通为何仍是德育刚需?
不可否认,信息时代的家校沟通渠道日益多元,微信、电话、线上会议等让交流更便捷,但面对面沟通仍是德育工作中
无法替代的“刚需”。根据心理学“非语言沟通理论”,面对面交流时的眼神交流、肢体动作、语气语调等非语言信号,能传递更真诚的情感,让双方对彼此的话语产生更客观、更深刻的理解,这种“沉浸式对话”更易触及心灵,引发深度思考。因此,班主任应主动摒弃对面对面沟通的畏惧心理,以积极姿态探索其育人价值。
3
六大实践路径
让面对面沟通真正赋能家校育人
结合多年德育工作实践,要让这类谈话真正成为家校育人的纽带,我认为可从以下六方面着力:
一、锚定沟通价值:从问题应对转向成长赋能
班主任需从思想上明确,面对面沟通不是“追责工具”,而是“为学生成长提供个性化支持”的重要路径。根据“协同育人理论”,学生的成长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作用的结果,而班主任作为家校协同的核心枢纽,肩负着指导家庭教育、构建育人共同体的使命。将“邀约家长面谈”纳入学期德育计划,而非仅在问题发生时被动启动,能让沟通从“危机处理”转向“主动赋能”,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制成长方案,也让家长感受到学校对孩子的持续关注。
二、践行换位思考:以共情搭建平等对话基础
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常处于“迷茫与无助”的状态。教师的职业身份赋予其教育权威性与专业性,而家长缺乏系统的教育方法,面对孩子的问题时更易焦虑。班主任需依据“共情心理理论”,站在家长的立场理解其教育困境,如家长因工作繁忙无法陪伴孩子,或因缺乏方法难以应对孩子的叛逆。当班主任主动表达对家长的理解与同情,才能建立平等对话的信任基础,进而提供“可操作、接地气”的建议,而非空泛的指责。例如,面对“孩子作业拖拉”的问题,与其说“你要多管管孩子”,不如建议“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20分钟的作业小目标,完成后给予正向反馈”。
三、系统规划沟通:让每一次面谈都有备而来
班主任应在学期初结合班情,制定“家校面谈计划”。一方面,确保每学年与每个家庭至少进行一次深度面谈,覆盖学业成绩、纪律表现、人际交往、集体责任感等维度,避免沟通“碎片化”;另一方面,针对特殊情况,如学生情绪突变、成绩大幅波动等,灵活增加面谈次数。每次面谈前,需提前3-5天通知家长,预留充足时间准备。同时,要整理学生的具体表现,比如用“上周上课,孩子回答问题的次数明显增加,语文和数学老师都跟我表扬了他”这样的细节与数据,替代“孩子最近表现不错”的笼统评价,让评价更全面、公正,让沟通更具温度与说服力。
四、优化沟通场景:用环境设计提升对话效果
根据“环境心理学”原理,沟通场景会影响对话氛围与效率。面谈地点应优先选择安静的办公室或专门的谈话室,避免在教室等易受干扰的场所;将座椅摆放成圆形而非“教师坐主位、家长坐客位”的对立模式,能弱化身份差异,增强互动感。此外,可提前准备一杯温水,或在桌上摆放学生的绘画、手工作品,从细节处传递温暖,缓解家长与学生的紧张情绪,让对话更易深入。
五、彰显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沟通的参与者而非旁观者
传统面谈中,学生常被排除在外,导致沟通成了“成人之间的讨论”,而学生自身的想法与反思被忽视。“主体性教育理论”指出,学生是成长的主人,让其参与面谈,既能让其感受到被尊重,也能促进深度反思。班主任可引导学生主动分享:“最近在学习上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希望爸爸妈妈怎样帮助你?”;同时鼓励家长说出教育困惑,通过“教师-家长-学生”三方对话,全面了解问题本质。例如,面对“孩子与同学吵架”的问题,让学生讲述事情经过,家长分享自己的担忧,教师再引导三方共同探讨“如何与同学友好相处”,能让沟通效果事半功倍。
六、做好跟进回访:让育人效果持续落地
学生的习惯养成与问题改进需要长期强化,一次面谈无法解决所有问题。班主任需在面谈后1-2周内,通过微信或电话进行回访:比如询问“孩子最近是否尝试了我们约定的作业计划?”“家庭沟通氛围有没有变化?”。针对回访中发现的新问题,及时调整建议,让家校沟通形成“计划-实施-反馈-调整”的闭环,确保育人效果真正落地。
中小学课程建设与发展大会暨第三届特色课程博览会,线上资源包购买渠道已开通,欢迎扫码了解详情!
校长派投稿邮箱:xzpxzzk@163.com
![]()
中小学"十五五"时期发展规划编制与学校高质量特色发展·专题八讲
![]()
邀请函| 中小学课程建设与发展大会暨第三届特色课程博览会
![]()
关于举办2025第二届中小学科学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教育研讨会的通知
![]()
2025全国中小学班主任发展力高级研修班暨《班主任说》编委会遴选
来源|小杨自语
编辑|智库君
说明|校长派尊重原创,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侵权,我们会及时声明或删除。
我们在一起,可以成为改变的力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