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何为《诗经·邶风》?
“邶风”,顾名思义,邶地的民歌。
武王灭商后,听取周公的意见采取“以殷治殷”的政策,分封纣王之子武庚于殷,利用他统治殷民。同时武王派遣其兄弟管叔、蔡叔、霍叔在殷都附近建立邶、鄘、卫三国以监视武庚,史称“三监”。
周公摄政后,引起这三位兄弟的猜忌,在武庚的趁机拉拢下,发动叛乱。
周公东征,诛武庚,杀管叔,放蔡叔,废霍叔。平定“三监之乱”后,周公将这三地以及殷遗民,一起交于康叔,封于殷商故都朝歌,建立新的卫国。康叔,就是第一任卫国国君史称:卫康叔。
所以,邶风、鄘风、卫风,都是卫国的民歌。
区别在于,“邶风”是卫国北部的民歌;“鄘风”,是卫国南部的民歌;“卫风”,是卫国东部的民歌。(一般而言)
但是飞雪纵观“邶风、鄘风、卫风”,却没有得出与之相同的结论。
卫国三地之风,并没有显示出地域性的差异。“邶风”和“鄘风”,是按照历史顺序讲述卫国的历史与当时的社会现状,以及人民对社会现状的反应。
“邶风”,从庄公失德,庄姜失位开始,讲到了在宣姜和公子朔的阴谋下,太子伋与公子寿被害。
“鄘风”,从卫惠公借助齐国的势力,杀回卫国重夺君位开始,讲到了卫文公复国,励精图治,在楚丘从新建都,使得卫国走向了中兴之路。
“邶风”和“鄘风”,具有历史史实的连续性,而“卫风”不具有连续性。“卫风”更像是对这一段历史的补充,拣中间的关键人物、关键事件,按照历史的顺序,加以阐述。
![]()
二、《邶风·柏舟》的比兴含义
泛彼柏舟,亦泛其流。
这是全篇的起兴,我们之前说过,只要弄懂了比兴的意象含义,那么全诗讲什么,就一目了然了。
柏木做的舟,小而坚实,泛游于大江大河中,无依无靠。不想随波逐流,却艰难前行。
坚实的是作者的内心,坚贞不渝,任谁也不能改变。漂流在大江大河中无依无靠,是她遭遇的处境。不想随波逐流,喻示着前途之艰难。
那么《鄘风·柏舟》与《邶风·柏舟》在大体上也是相似的。
《邶风·柏舟》女主人公坚定自己的信念,虽然得不到兄弟的支持,还遭到群小的流言,以及男主的冷落,她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原则,“威仪棣棣,不可选也”。
《鄘风·柏舟》女子坚定地为亡夫守寡,父母逼她改嫁,她死也志向不改,“之死矢靡它”。
我们可以大致总结柏舟的比兴含义:外表弱小而内心强大,虽然无依无靠,但志向坚定,任谁也不能改变,在世俗的流言蜚语中,逆流而上。
![]()
三、《邶风·柏舟》的大意
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耿耿不寐,如有隐忧。微我无酒,以敖以游。
耿耿:和成语耿耿于怀的耿耿是一个意思,形容令人牵挂或不愉快的事在心里难以排解。
微:表否定,也形容光暗淡。
柏木船儿荡悠悠,河中水波漫漫流。圆睁双眼难入睡,深深忧愁在心头。不是想喝没好酒,姑且散心去遨游。
我心匪鉴,不可以茹。亦有兄弟,不可以据。薄言往愬,逢彼之怒。
鉴:铜镜。
茹:容纳。
愬:同“诉”,告诉。
言,语助词。薄言,静言,愿言,是《诗经》中常用的组合用语。这三者可翻译,也可不翻译。
翻译时:薄言,可理解为急速、匆忙等意思;静言,就是静下心来思考,多表达痛定思痛的意象;愿言,思念貌,通常表达一种对未来的期许与愿望。
我心并非青铜镜,不可美丑全包容。也有长兄与小弟,不料兄弟难依凭。前去诉苦求安慰,竟遇发怒坏性情。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威仪棣棣,不可选也。
棣棣(dài dài):雍容娴雅貌。
选:同“算”,算计,引申为因计较得失而改变准则。
我心并非卵石圆,不能随便来滚转。我心并非草席软,不能任意来翻卷。雍容娴雅有威仪,决不屈挠和退让。
忧心悄悄,愠于群小。觏闵既多,受侮不少。静言思之,寤辟有摽。
觏闵:遭受灾难。
寤:交互。
辟:通“擗”,捶胸。
摽:捶,打。
忧愁重重难排除,小人恨我真可恶。碰到患难已很多,遭受凌辱更无数。静下心来仔细想,抚心拍胸猛醒悟。
日居月诸,胡迭而微?心之忧矣,如匪澣衣。静言思之,不能奋飞。
日居月诸:《诗经》常以日月比喻夫妻关系。居、诸,语助词。
白昼有日夜有月,为何明暗相交迭?不尽忧愁在心中,好似脏衣未洗洁。静下心来仔细想,不能奋起高飞越。
![]()
四、《邶风·柏舟》的主旨探寻
那么《邶风·柏舟》到底讲了一个什么事情呢?
朱熹《诗集传》:妇人不得于其夫,故以柏舟自比,言:以柏为舟,坚致牢实,而不以乘载,无所依薄,但泛然于水中而已。故,其隐忧之深如此,非为无酒可以遨游而解之也。《列女传》以此为妇人之诗,今考其辞气,卑顺柔弱,且居变风之首,而与下篇相类,岂亦庄姜之诗欤?
这篇,朱熹还是说得比较靠谱的。
那么我们就以庄姜的视角还原一下事件的经过。
大概是卫庄公宠幸其他嫔妃(州吁之母),而冷落了庄姜。庄姜觉得卫庄公做得过分,与其理论,反而遭到了卫庄公的厌弃,再不见她。
她因为这件事而耿耿于怀,不能入眠。她认为自己是有理的,坚持的道理是对的。
回家告诉了兄弟,兄弟不但不理解她,反而训斥她。伤心之下,她还是认为自己是对的,不会放弃心中的原则。
返回卫国,其他嫔妃不但没有宽慰她,反而集合起来在背后议论她。想起前前后后的遭遇,她捶胸顿足。
以前的时候,卫庄公还算是个明君,与她夫妻二人关系和谐,把卫国内外打理的井井有条。可是最近为什么被人迷惑了,宠妾弃妻,使原本的月亮失去了光辉(喻指正妻失位)。
她心中的芥蒂,就像一件脏衣服,怎么洗也洗不净,恨自己不能奋飞。
奋飞,不是逃离,而是恨正义不能伸张,恨心中坚持的道义无人为自己主持。
![]()
那么庄姜心里坚持的是什么呢?
应该是:尊卑有序。君王不应过于宠幸其他妾室,而冷落了夫人(正妻),且妾的地位不能超过正妻。
卫庄公失德,以致尊卑颠倒,这是国家危乱的前兆。
卫庄公宠妾弃妻,虽然在大臣石碏的劝阻下,没有废嫡立庶,但也造成了州吁逃亡十五年后,返回卫国,弑君篡位。
这是春秋时期第一位弑君篡位成功的公子,影响其恶劣,说明社会礼仪逐渐废弛,开始走向礼崩乐坏。
州吁所杀之人就是庄姜的义子:卫桓公。不久,州吁被石碏与陈桓公设计杀死。人们迎回了在邢国做质子的公子晋,拥立其为君主,是为卫宣公。卫宣公的烂事更是一大堆,卫国逐渐走向灭亡。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生活中见过柏木的都知道,这种常青树,常栽种于墓地、风景区。寿命很长,几十年也不见躯干有多粗,所以它的木质非常的坚实,做成的舟也很小。
柏舟泛于大河,就好像一个弱者,逆行于社会的洪流中。她依然笃定地坚持着心中的道义与真理。这也是叶嘉莹先生所说的“弱德之美”。
朱熹说《邶风·柏舟》居变风之首。
《诗大序》: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
“邶风”以下的国风都是变风,“二南”为正风。所以《邶风·柏舟》和《周南·关雎》具有同样的意义。
《关雎》,正风之首;《柏舟》,变风之首。
为啥《诗经》中最美的女性是《硕人》,最盛大的婚礼也是《硕人》中所描写的,因为庄姜之德盛。
德盛,生于混乱危亡之时,那必然是生不逢时的一生。
活着的时候过得舒坦了,反而这些美好诗篇就消失了。
庄姜用悲苦而坚定的一生,活成了永恒,留下了许多首脍炙人口的诗歌,传唱至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