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怎么看城市-商业-人的关系?”
这是历年RQ在做对外招聘时对应征者制定的必答题。它没有标准答案,却能照见每个人眼中的城市,也能反映他们站在何处,如何思考。
今年6月,我们如往年一样开启公开招募,出乎意料的是,我们接收到了远比想象中多的、来自各地优秀应征者的简历——当然,我们也收到了这些朋友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这些回答合在一起看,恰好回应了RQ一直以来所坚持的理念:探索城市商业多样性——不同视角,不同想法,不同可能,感谢每一位认真回答这个问题的朋友。
以下是其中三位年轻人的片段。他们恰好年龄相仿,只是人生路径不同,视角各异,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回应这个持续变动的命题,也让我们重新审视:我们与城市、商业、人的关系,到底是什么?
“商业的视角,
带我重新认识城市”
![]()
Yawen
• 26岁,出生于苏州,毕业于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 艺术与政治硕士;
• 今年上半年在东南亚、景德镇、海口和苏州游荡;
• 实践小组「临时移动」的发起人,关注生态、基础建设与人的关系。此刻在进行更多的职业探索,也是商业的学习者。
在聊城市、商业和人的关系之前,我想先聊一下城市、商业和我的关系。
我一直对城市研究很有兴趣。在学校里读的大多是理论为主的内容比如情境主义、《日常生活实践》、《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等。这个阶段的我对于商业处于一种比较排斥的批判态度。
毕业以后,我和两个朋友一起策划了一个研究型/参与式的艺术小组,我们做城市生态和基础建设相关的自出版物,也在成都和海口的社区开展工作坊。这个阶段就会发现我们参加的书展,申请的驻地项目,很多机会都是由地产项目资助的,其中包括深圳最近开业的嘉乐道。
这个阶段对于商业的态度变得相对平和客观,同时也意识到了如果要让一个项目走得更长远更可持续,一些经济上的考量是很必要的。因此,我对商业的运行逻辑以及商业向善的可能性产生了兴趣。
![]()
![]()
上:东南亚调研中的 Yawen;
下:最近「临时移动」发起的《鳗鱼漫游》工作坊
读RQ的内容对我理解商业有了很大的启发,尤其是“创智天地,20年的细水流长”和“打造「无界的大学」:大学路的城市更新与文化实验”两篇。我之前在bilibili实习过,也就是在创智天地工作过小半年。那时候关注和感受到只有周边有什么咖啡,吃什么午饭,电梯什么时候到1楼。这两篇文章让我从更宏观的城市规划的角度了解了创智天地规划的逻辑。
——创智天地通过InnoSpace这个创业者孵化平台找到核心定位客群:创客、周边高校的年轻客群以及杨浦青年。并且创智天地也并不只是商业上的聚集社群,它也通过活动在创造社区。
作为一个强调科技、知识与创新的项目,创智天地通过KIC知识艺术节来接连散落在大学路的文化空间。参与在其中的“四叶草堂”也是我关注了很久的项目,在城市践行朴门永续,和居民共创社区农场,是我自己非常欣赏的实践。这是一个策略清晰且具有人情味的商业模式。
由此,我获得了一种新的看世界的维度。
![]()
大学路KIC知识艺术节
回到城市、商业和人的关系,我觉得商业是这个世界的主流运行逻辑,商业在塑造城市形态,而城市形态,尤其是一个人生活周边的3km活动区域内的商业形态也在塑造人的体验。
一个好的商业模式会反哺到人的生活。商业形态在这些年也在变革中,比如社区商业的兴起、社区营造的介入,这些都让居民不再是大型商业体的被动接受者,并不止限于单纯的金钱消费关系,而有能力参与,介入到周边商业的发展中。
“城市像一个有机体,
商业是节点,人是流动的细胞。”
![]()
Tauriel
• 25岁,浙江德清人,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 语言学本科;
• 在上海7年,在杨浦和新华路住过较长时间;
• 前互联网人,专注于用户研究,目前自由职业中。
最开始我想到的是一个意象:城市像一个会呼吸的有机物,由许多线、点组成,也有许多线头冒出来。它可以自由扩张,也能局部收紧。商业是线与线之间的节点,促成聚集,形成线团;而人就像自由流动的细胞,会被这些节点吸引,驻足、离开,或流向下一处。
这类似商业、人、城市之间的关系:人拥有自由流动的权利,会被商业吸引,也会被动主动离开、寻找下一个商业。商业寄身在城市内部,依托城市的天性,也为城市的演化创造出新鲜火花。城市的死和生则依赖于栖身其中的人和商业。
![]()
![]()
Tauriel所生活的新华社区
具体展开讲讲。
城市给人和商业提供容器空间:商业选址、流量逻辑、消费结构往往受城市地理、交通、政策规划等因素的影响,比如国际零售/奢侈品牌中国往往首选上海,运动户外牌子在静安嘉里、港汇恒隆林立,二次元/小众圈层相关店铺则多落在五角场,都与上海这座城市的消费力、尝新意愿,以及各个区域沉淀下的特定气质有关。
反过来,城市和商业也同样被人投射了身份认同、阶层分化、特征文化等意味,比如东京下北泽能下意识联想至亚文化、巴黎玛黑区成为艺术时尚的代名词。
作为“受众”,商业语境里的消费画像、行为偏好等都建立在“理解人的基础上”。这影响了城市中某个区域作为某类客群画像的常光顾之地,如:
在淮海中路、新天地,一众的潮牌吸引的更多是年轻时尚白领;在古北,被戏称为“比东京正宗”的日料吸引的是中产老饕;在巨富长,各色酒馆则是骨子里带点小叛逆有点小亚的青年人。慢慢地,人在其中被赋予了社会角色,比如“新天地潮人”“南京东路吃谷人”。人是链接城市与商业的行动者,也为商业、城市文化生产了符号和意义。
![]()
上海新天地
商业凝聚了城市文化,也塑造组织了人的经验。因地制宜的商业往往具有城市气质,影响人们对城市的联想,无论是从本地文化中汲取灵感的品牌,如茶颜悦色、文和友、美心月饼,亦或是历史文化导致城市遗留的特色区域,如新宿歌舞伎町、伦敦东区、纽约布鲁克林等。
![]()
![]()
上:东京城市切片;下:百联ZX的漫画墙
人与城市/商业的联系也被文化、社会、经济等诸多因素影响。一个例子是,东京在江户时代因城市地形与社会等级分为“山の手”(因地势高,幕府及武士居住地得名)和下町(地势相对低、平民居住为主),这成为后世品牌与商业叙事的隐形参照:很多高端品牌门店倾向于选址山之手区域,而复古、小众品牌喜欢下町街区叙事。
由是,城市不是一个纯粹静态的背景板,而是一个动态呼吸的系统。生活在其中的商业和人,有主动选择的权利,也在其中穿行、连接与赋予了城市意义。
“城市的血液,商业的温度”
![]()
彬彬
• 26岁,广东客家人,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 地理与资源管理学硕士;
•大湾女一枚:珠海出生,东莞长大,香港求学,深圳工作,时常穿梭东南亚新加坡;
• 终身城-乡观察员&研究者,前城市规划师,资深City Walker。
这个问题让我想起了城市的起源。
如《周礼》所言:“工商食官,市井之名。”我们常说的城市,在古时候,“城”是防御的城郭,“市”是商品交易的场所。正是出于商业的目的,人们因交易而聚,聚而成市,市而成城。
如果说人是城市最小的细胞,那么商业就是细胞间信息传递的介质。街道上有多少家餐馆亮灯?深夜街上还有几多人?这些看似琐碎的日常,正是城市“活”的体现。街角烟火氤氲着城市“人气”,活跃而密度适宜的商业,是William Whyte眼中生活质量的载体,也是Jane Jacobs笔下安全感和秩序的来源。
商业是流动的能量,空间是容器,更是交互和博弈的场域,它们共同定义人在一座城市的生活方式,动态塑造人与城的关系。
![]()
深圳福田村牛巷坊
我曾在深圳华强北生活过一年,对那里的商业形态至今印象深刻。电子零配件市场、包装物流点、“潮汕番薯粥”与“隆江猪脚饭”...一个个小档口构成高度集群化,又极富单元灵活度和社区黏性的商业网络,形成秩序井然的空间圈层。这套系统的运转,还有赖于“潮汕帮”以亲缘网络织就的信任机制——一个人带动全村人,不仅造就了“电子第一街”的经济奇迹,也在潜移默化中,把“敢闯重义”的潮汕文化融入深圳的商业精神与城市气质。
![]()
深圳华强北西北望
最近逛了许多座城市的步行街。从上海南京路、广州上下九、深圳东门老街,到潮州牌坊街、海口老街、更新中的东莞振华路(“东莞记忆”项目)......每座城市的旧城区都有这么一条“老街”,有的自古就是墟市聚集地,随着老字号越来越少人光顾而归于沉寂;有的在千禧年前后的改造风潮里变身城市名片,又与街上的初代潮流品牌一同没落,急切寻求网红聚光灯的照耀。
千篇一律的外表掩盖了它们的个性,能让它们焕发新生的,或许不是新一轮的cosplay, 而是脱下不合时宜的面具?
![]()
泰国普吉镇
城市-商业-人,是循环共生的系统。
城市有意思,是因为这里的人有意思,“人-人”、“人-空间”的交互有意思。城市的生活感,藏在24小时便利店、转角早餐店和菜市场的讨价还价里——这些不起眼的商业空间,把陌生人黏成社群,让人与地方建立联结,把需求、共识、信任编织成城市本身。
当电商和直播让商品“唾手可得”,那些真正带来参与感、获得感和归属感的,依然是“人情”和“关系”。这也是我为什么特别欣赏RQ做的城市商业观察——既理性拆解商业运转,也感性记录人们在空间的相遇、联结与创造——通过“理性+人文”的双重视角,才能发现城市最动人的心跳吧。
城市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我们每天所生活的真实环境。
每个人都从自身的路径与经验出发去观察城市:有的人通过实践,有的人通过空间,有的人通过日常行走。商业也不只是商业,它是城市生活真实的一部分,承载了我们与城市之间细微而重要的联结。
这些年轻写作者的视角,正是RQ长期以来坚持的城市观察方式:理性拆解城市商业的运转,感性捕捉空间与人之间真实的互动。
而这样的观察,我们在过去7年始终坚持,未来也不会停止。
你又是如何理解“城市-商业-人”的关系呢?
欢迎你告诉我们,也欢迎你持续和RQ一起观察、记录、重新发现城市。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