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7月25日东营市组织召开的耐盐碱藜麦育种项目成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近年来,特别是2022年12月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获批筹建以来,部、省在黄三角农高区布局实施了系列耐盐碱藜麦新品种科研攻关项目,逐渐形成了由高校、科研院所等合作构建的盐碱地藜麦基础研究与育种推广平台,并与企业紧密对接推动了藜麦产业链的建立,目前已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的进展成果。
据耐盐碱藜麦生物育种项目团队负责人、研究员郭善利介绍,藜麦科研团队聚焦藜麦种质收集,建立了盐碱地藜麦种质资源库。先后从世界各地收集藜麦品种资源千余份,并基于品种资源开展自然变异筛选、人工诱变和杂交选育,创制了大量新种质材料。通过在盐碱地多年的种植筛选,观测记录农业性状形成了表型数据库,评估并鉴定到一百余份适合黄三角地区栽培的盐碱地藜麦种质资源,为研究藜麦耐盐机制和盐碱地育种奠定了遗传材料基础。
通过培育早熟品种,实现“藜麦下山”,在东营盐碱地已先后成功实现山引一号、二号、东营016、017、160、393、220等系列品系的生产性种植;通过系统筛选亲本品种组合并开展定向杂交,选育到Y0系列品系;通过大规模化学与物理诱变手段获得了科辐系列早熟矮杆黑藜和早熟大白藜品系。目前,上述品种已经能将生育期缩短至110天以内,近期杂交选育的超早熟白藜“科盐688”甚至达到了生育期80天,有效缓解了高温多雨对藜麦生产的威胁。
通过钻研栽培技术,提高黄三角盐碱地藜麦生产效率,初步实现了黄三角地区的藜麦一年两季种植模式;初步实现了藜麦的矮化,部分品种株高已降低至120厘米以下,缓解了倒伏风险。
近年来,藜麦科研团队已创制大量适于滨海盐碱地推广种植的藜麦新品系,在育种基地里亩产部分达500斤,在山东已经累计试验种植5000多亩,已培育出千粒重超过国际商用顶级品牌玻利维亚Royal皇家藜麦50%的新品系,千粒重达6克,创制大粒新种质。
此外,团队还开展国内、国际藜麦产业合作,点亮山东藜麦品牌,助力中国藜麦产业。下一步,将继续在提高藜麦耐盐碱能力、抗倒伏特性、产量、籽粒大小,降低藜麦籽粒皂苷含量、穗发芽属性,丰富藜麦籽粒品质多样性、培育专用品种,开发藜麦衍生产品加工工艺、开拓下游市场等方面深耕细作。(大众新闻记者 张园园 实习生 杜宜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