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至1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组织30余名记者赴山东省采访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情况,其中包括来自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韩国、新加坡等国媒体的记者。
9月18日,在中外记者见面会上,山东省农业农村厅负责人王敬东从三个方面向大家介绍了山东在盐碱地综合利用和耐盐碱作物培育方面的经验。
王敬东表示,得益于黄河母亲河的孕育滋养,全省近1亿亩的耕地,60%是沿黄的良田沃土。但是,全省800多万亩盐碱地,90%以上也分布在沿黄区域。
“在金秋丰收时节,齐鲁大地仿佛是一个色彩斑斓的调色板,但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盐碱地的白色。”王敬东说,着眼于建设更高水平的“齐鲁粮仓”,山东将盐碱地综合利用纳入黄河重大国家战略,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因地制宜、种地相适、多元利用、科技支撑”的盐碱地综合利用新路径,昔日白花花的盐碱地,今朝变成金灿灿的丰产田。
一是“改”,让盐碱地里的土壤“有营养”。按照分区分类开发治理思路,量身定制土壤治理、地力培肥、水资源利用、农机农艺等治理模式与技术路径,构建鲁北渤海湾地区、鲁西鲁中沿黄地区、鲁东鲁南地区“三区协同”发展新格局。比如,东营市创新应用“封域双层暗管排盐”技术,采取“周边封盐、上层洗盐、下层控盐”立体治理方式,将土壤含盐量由16‰降至3‰。德州市接续实施中低产田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建成全国首个百万亩“吨半粮”生产能力创建示范区。
二是“适”,让盐碱地种的作物“长得壮”。坚持“以地适种”与“以种适地”相结合,充分发挥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平台作用,高标准建设国家耐盐碱作物种质资源库(圃),目前已培育耐盐碱作物新品种(系)68个。比如,济麦60在4.5‰盐碱地上,小麦亩产高达460.98公斤;齐黄34在3‰盐碱地上,亩产达302.6公斤,实现大豆盐碱地单产新突破;希森马铃薯新品系“Z1281”在黄河三角洲亩产突破3000公斤。
三是“特”,让盐碱地产的好品“舌尖香”。坚持粮经饲统筹、农牧渔并举,因地制宜探索创新绿色种养模式,大力发展盐碱地特色农业,让“碱嘎巴”里长出“金疙瘩”。比如,寿光市在盐碱地上无土栽培番茄,亩产2万公斤,由于口感特别,在北京等地市场供不应求。博兴县在内陆盐碱地池塘率先实现南美白对虾“海虾淡养”,亩产超1400公斤,成为“中国白对虾生态养殖第一县”。“沾化冬枣”“黄河口大闸蟹”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品牌价值分别超过56亿元和31亿元,盐碱地真正成了群众的“致富田”“幸福田”。
(中国日报山东记者站 赵瑞雪)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