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是中野纵队司令盘点系列的第五篇,点击链接看前篇:
抗战时,坊间曾有一个抗日“四大名团”的说法,分别是:
29军37师219团,团长吉星文,在卢沟桥抗战中抗击日军;
13军89师529团,团长罗芳珪,在南口抗击日军;
第9集团军88师524团,团长谢晋元,八百孤军;
八路军129师385旅769团,团长陈锡联,夜袭阳明堡。
本文的主角,就是陈锡联。
一、太行猛将
文首所列四个团,以真实战斗力而论,大概罗芳珪团能和769团相提并论。
说陈锡联,为何要从769团说起?因为刘伯承对他的厚爱和欣赏,陈锡联享受了绝大多数纵队司令享受不到的一个待遇。
![]()
这个待遇就是保留了一个红军主力团的老底子。
我们且对比一下中野各纵的情况,主要看看编成主力纵队后,还有多少当年整建制的红军主力。
1纵是冀鲁豫部队,再往前数其渊源,是115师344旅的分枝。344旅的两个主力团687团、688团,两个团的番号没有留在冀鲁豫军区和1纵,基本都是杨得志后来发展起来的部队。
2纵是冀南部队,陈再道带来的部分771团部队后来全都转走。
3纵是太行部队,全始全终保留了385旅769团的一个建制,从抗战打到解放战争,再到抗美援朝,一直没有解散。
4纵是太岳部队,老底子是386旅,有着很深的陈赓烙印。4纵保留了一个基本完整的772团。
此外,385旅的770团随张才千去了陕甘宁保卫中央。
陈锡联享受这份待遇,和那个所谓的四大名团有关吗?肯定没关系,刘帅想保留一个团完整建制,还轮不到被舆论左右。抗战和解放战争,将帅们怎么决策,可没舆论什么事儿。
陈锡联能赢得刘伯承较深的信任,与其抗战表现分不开。
陈锡联的特点是,闪亮登场登的好,后续亮点一直亮。
闪亮登场自然是夜袭阳明堡。
陈锡联率769团前出,刘伯承一再叮嘱,769团担负的是129师的首仗,首次亮相必须亮好。
并没有给陈锡联规定任务,刘帅给钢炮团长说的是,经过平型关一战看得出,日军可以战胜,但不好打。
陈锡联这一仗打得很巧,既体现了红四方面军敢于冲锋、作风骁猛的传统战术特点,更体现了刘帅给陈锡联讲了一路正规化作战的效果。
虽然战斗规模不大,只消灭了日军100多名警卫人员,烧毁24架飞机,但达成战役层面的意义,打停了日军对忻口会战的空中支援,直接减少了中国军队的伤亡。据卫立煌回忆,日军仅凭几十架飞机,每天能对中国军队造成一个团规模的伤亡。
769团后来基本上都在129师师部周围活动,是刘帅基本上直接指挥的主力部队,历次整编都没有动769团的番号,虽说分出去一些部队到冀南当种子,但这个老团的基本规模一直都在。
抗战中精兵简政,769团一直保持的是甲种团编制,全团近2000人,实力非常强劲。385旅的另两个团都是乙种、丙种团,14团一度缩到只剩900人。陈锡联在回忆录中多次提到769团保持建制和甲种编制,言语中不乏骄傲和自豪。
不是说番号老、建制全一定就行,有的老团回到陕北后慢慢改成警备部队,又改成种地部队,战斗力下降到国军都笑话是锄头部队。
769团是红四方面军的一面旗帜,一直在作战,一直都有一个比较强的主将,这种部队关键时刻不仅是啃硬骨头的,还是激励兄弟部队坚持作战的主心骨。
陈锡联当上3纵司令,敢和旅长的4纵一较高下,基本上甩开缺了老杨哥的1纵,以及小弟弟部队王疯子6纵,可以说与769团有重要关系。
二、低调崛起
刘邓首长的厚爱,陈锡联自然是明白的,也在一直抓住机会证明自己。
陈锡联有一个特点,解放战争中历次战役,只要刘帅让他打,几乎没有失手的。
![]()
比如屯留战斗,陈锡联时率太行纵队(3纵前身),完成了从游击作战向正规化协同作战的关键转变,主要就是靠主力团769团的核心凝聚作用,才能在短时间内带着其他部队一起冲。刘伯承战前亲自到太行纵队14团指示部队,要有耐心,善于组织指挥战斗,不能搞密集阵形一冲了事。这场战斗的胜利,刘帅基本是满意的。
后来的几仗陈锡联阵阵不落,作为刘邓首长亲自指挥的四支主力纵队(1236),陈锡联把太行部队的虎威保持住了。不过在羊山集战役之前,陈锡联的地位隐隐不如陈再道。中野三陈,陈赓就不用说了,陈再道当年在红四方面军资历也高于陈锡联,故晋冀鲁豫野战军南下大别山之前,有时进行若干个纵队协同配合作战,需要纵队级指挥员出面统一指挥,陈再道比陈锡联指挥得次数多。
毕竟陈再道是冀南军区司令员,抗战时还指挥过4个野战旅,这份信任着实不一般。
转折点出现在羊山集战役。
这场战役在解放战争中也是一场极具代表性的激烈战斗,只是名声远远不如其他战区几场顶流著名战役,比如苏中、莱芜、孟良崮、四平、蟠龙三战等战役。甚至也不如晋冀鲁豫野战军自己打的龙凤战役。
何者?
第一,歼灭敌军不多,只干掉一个整编师(缺一个旅),共歼灭约1.4万人。
第二,所灭整66师名气不是很大,不是五大主力这种名气又大战斗力又强的顶流。
第三,战法不甚巧妙,亦无噱头十足的看点。
但从战役意义和组织难度看,羊山集战役对中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参战几位纵队司令员的考验亦极彻底。
从战略意义上看,刘伯承亲自出手,把4个主力纵队加各军区兵力用到了极致,1、6两纵连续歼灭整32师和整70师,尚有余力阻击从金乡北上的援兵。让2、3两纵集中力量围攻羊山集。
其高明之处在于,刘伯承精准掐住了王敬久在兵团层面指挥的颟顸、无能、胆怯。据整66师宋瑞珂等将领回忆,王敬久本不敢在鲁西南对战刘伯承,托病跑到上海治牙。蒋介石亲命其返部指挥,王敬久一百八十个不情愿回到金乡。
到整66师开会指导作战,本要围绕十个字给各将领面授机宜,但讲到第九个字,忘了第十个是啥,索性罢休,引得宋瑞珂以下诸人鄙视不已。其对鲁西南各部指挥之松散于此可见一斑。
关于王敬久,这也是一位可人儿,为什么蒋介石坚持用这样一个草包指挥五大主力、指挥土木系的排面部队,其中故事挺多,各位看官若感兴趣,评论区留个言,根据大家意愿看看是否专门开贴讲讲这位。
陈锡联篇未完待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