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贾广健(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收藏是作为国家艺术机构的中国国家画院的重要职能。中国国家画院收藏了大量建院初期老艺术家的作品,通过这些藏品反映和记录了一个时代中国画家创作的状态,成为中国艺术发展的国家记忆。由于缺少20世纪之初一批艺术家的作品,还不能形成近现代中国美术的系统收藏,在完整性与经典性上还有缺憾,缺少艺术家重要的代表作品。此次收藏展的入藏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丰富,对齐白石、刘开渠、丰子恺等作品的入藏填补了中国国家画院收藏的空白。此次展出的蒋兆和作品则体现了收藏作品的经典性。中国国家画院坚持“经典引领 品格立院”的理念,收藏的经典作品就是我们创作研究的典范,也会激励和启迪我们努力创作精品力作。这些重要作品的收藏为学术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也是当代艺术家创作的重要参照。
![]()
曾来德(中国国家画院原副院长)
中国国家画院如果没有艺术大师的代表性作品入藏,便难以成为真正代表国家的艺术殿堂。因此,中国国家画院一直以来都把收藏艺术大师的代表作作为一个很重要的工作方向。从李可染先生开始,历任院领导都十分重视典藏工作,让中国国家画院的典藏不断丰富。虽然中国国家画院已经拥有丰富的藏品,但艺术是像滔滔江河一样不断流动延伸的,每个艺术家都是不可取代的。刘万鸣院长到任以来,更是高度重视画院的收藏工作,努力把20世纪艺术大师的作品从民间的收藏当中挖掘出来,积极动员艺术家家属和藏家把这些作品捐给中国国家画院。一年来,中国国家画院的收藏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蒋兆和、刘开渠、丰子恺等20世纪艺术大师的代表性作品纷纷入藏中国国家画院,这是大量的动员工作和正确的工作方法带来的结果,体现了刘万鸣院长的良苦用心和工作实效。此次展览全面地展示了这一年的收藏成果,也是对每一个画家的鼓舞。作为中国国家画院的画家,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尽一份义务,把自己的代表作尽可能地纳入中国国家画院的珍藏当中来。
![]()
张江舟(中国国家画院原副院长)
这是一个有品质、有格调、有浓浓的情感温度的展览。一大批经典书画、瓷器、文献,印证着一个时代的艺术高度,承载着艺术家浓郁的精神情感,同时表现出艺术家和后人的无私奉献精神。近年来,中国国家画院收藏工作亮点频出,齐白石、蒋兆和、丰子恺、刘开渠、吴祖光、卢光照等先生的一批经典作品入藏画院,还有姜宝林、王克举等活跃于当代画坛的名家大家的无偿捐赠,丰富了本院收藏。同时,一批瓷器文物的收藏填补了本院收藏的空白。收藏工作是中国国家画院学术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美术史的另类书写方式,对经典艺术的文脉梳理、研究推广将产生重要作用。我由衷地对艺术家和艺术家后人的无私奉献精神表示景仰,由衷地对为本院收藏工作付出辛劳与智慧的同仁朋友们表示深深的谢意。
![]()
董雷(中国国家画院办公室主任)
此次捐赠展是从去年7月到今年7月期间,中国国家画院接收无偿捐赠的收藏作品。这些藏品名家名作汇聚,从蒋兆和先生的《与阿Q像》到最新捐赠的卢光照先生的10幅大写意花鸟画,这次都在展厅中得到精彩呈现。一方面,我们要表达对捐赠者的感激之情,这些无偿捐赠的作品价值连城,意义非常重大。另一方面,展览主题“经典引领 品格立院”旨在通过经典作品的艺术品质、学术高度和创作理念,为当代艺术家提供启发。传统与现代艺术的融合需要守正创新——当代艺术家既要保持创新意识,也要深入研习传统艺术的精髓,既要突破千篇一律的创作模式,也要从经典中汲取养分,找到个人风格。中国国家画院的艺术家们正努力通过这种传承与创新的结合,提升整体创作水平。今天的展览正是一次带动和引领,希望通过这样的展示,让社会特别是美术界意识到:经典不仅是历史遗产,更是当代创作的源泉。艺术家应从传统中寻找灵感,以创新的姿态实现艺术突破,最终努力创造新的“经典”。
![]()
方向(中国国家画院山水画所所长)
从艺术与社会的关系来看,艺术作品的创作、收藏、展示离不开社会这片沃土,而艺术作品文化内涵和价值的表现,更是对当下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反映与折射。优秀的艺术作品一定是这个时代有价值的存在,是这个时代文化的外化形式,并对文化发展具有引领作用。从这批作品的收藏、研究的基点去探寻中国国家画院的文化立场与态度,可能会更有效地建立中国国家画院自身的特色,这些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作品可以成为服务于国家、民族和历史的材料证据,对于藏品的收藏与保存自然而然成为中国国家画院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以教育、研究和欣赏为目的,获取、保存、研究、传播和展示作品的艺术性与普世性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同时借由这批收藏作品触动观众情感、唤醒记忆、激发想象和鼓励探索也有一定的启发意义,我们可以看到观众在艺术作品展览中获得情感体验是多维度的,不论这些情感体验来自哪些方面,最终促使传播效果提升的,是在获得情感认可的基础上,达到对艺术作品创作理念和价值的认同。
![]()
陈明(中国国家画院理论研究所所长)
这批无偿捐赠的作品对于中国国家画院的收藏体系来说是一个有益的补充,也可看作中国国家画院“经典引领 品格立院”学术理念的具体实践。从艺术史的角度来看,这批捐赠作品反映了20世纪中国画、雕塑、漫画创作的发展脉络和风格流变,生动诠释了经典作品的学术价值。这批捐赠作品对于中国国家画院的创作研究来说也有重要意义,比如,蒋兆和先生的《与阿Q像》就是研究中国画创作“徐蒋体系”不可或缺的经典作品;刘开渠先生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作品对于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纪念碑雕塑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丰子恺先生的作品代表了中国现代漫画的典型面貌和最高水平;而齐白石等大家的作品则是研究中国画传统和开新的重要案例。在中国美术发展的长河中,继承和创新始终是两个无法回避的重要课题,继承优秀传统是创新发展的前提,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才能获得真正的发展。在当代艺术创作趋于多元化的文化语境下,重视传统经典更具现实意义,因为只有深入研究和认识传统经典,才能判断和明确当代艺术创作的方向和路径,为当代艺术创作提供参照系和未来发展的基础。
![]()
邓珂(中国国家画院雕塑所所长)
此次展览是奉献精神与文脉传承的重要体现,大师的风骨和捐赠者的大爱,令人感佩、尊敬。捐赠的珍贵绘画、雕塑、家具、瓷器种类丰富,这些作品和文献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为中国国家画院和业界深入挖掘作品背后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推动艺术史的系统的学术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源。这些作品既有中西融合的典范,又有现实主义创作的典范,蒋兆和先生的《与阿Q像》是笔墨与造型结合的艺术高峰,刘开渠先生的雕塑手稿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浮雕作品,是重要的视觉象征,丰子恺先生的作品记录了中国近现代史的重大事件。这些绘画和雕塑“为人民而写真”,将西方写实主义与中国传统造型相结合,还有吴祖光、新凤霞、卢光照等老艺术家前辈的家属捐赠,凝聚民族精神,体现中华文脉,为当代艺术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此次展览是一次艺术的盛宴、文化的洗礼,是经典作品引领、大师风骨品格传承的体现,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也得以持续扩大与传播。
![]()
谢小铨【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所副所长(主持工作)】
丰富的收藏是中国国家画院创作研究的压舱石,是立足传统、面向未来的学术根基。它不仅为艺术家提供了学习经典的范本、创作灵感的源泉和反思不足的镜子,更在深层次上塑造着画院的学术品格、艺术标准和整体氛围。是画院艺术创造力持续发展和学术地位不断提升的核心动力。没有系统性和学术性的收藏支撑,画院的创作很容易陷入无根之木、无源之水的境地。2024年以来,中国国家画院通过系统化捐赠及跨领域收藏,重点补充了近现代艺术大师的作品空缺。例如,丰子恺家属捐赠的《长条乱拂春波动》等七件作品及砚台,首次填补了画院在丰子恺收藏领域的空白;齐白石《多子图》、蒋兆和《与阿Q像》等大师作品的入藏,从本质上提升了中国国家画院的收藏质量。收藏的古今中外优秀艺术作品,为院内艺术家提供了最直观、最生动的学习范本。艺术家可以近距离、反复研习大师的笔法、墨法、构图、色彩、意境营造等技巧精髓,体悟艺术发展的脉络和规律。面对优秀的藏品,艺术家会产生“对话”的冲动。这种古今对话、中外对话、不同风格流派间的对话,能强烈刺激艺术家的思考,激发新的创作灵感,一定会对中国国家画院艺术创作与研究迈上高峰奠定坚实的精神品格基础。
![]()
孙震生(中国国家画院艺术家)
这批捐赠作品除了书画还有雕塑、陶瓷、家具、拓片等,可以说填补了中国国家画院多项收藏的空白,为中国国家画院今后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大量资料素材。书画作品中,蒋兆和先生的《与阿Q像》和齐白石先生的《多子图》,也同样填补了中国国家画院对两位泰斗级大师的收藏空白,再加上作品背后的故事,学术性、文学性、故事性兼具,每件作品都值得我们去深入学习研究。向捐赠者致敬,正是他们的无私奉献,才让更多的人能瞻仰到这些经典原作,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中国画的传承,都是通过对经典作品的临摹和研究完成的,无论山水花鸟还是人物,通过临摹,与先贤对话,学习他们的用笔运墨、造型造境及立意构思。临摹研读的过程使自己沉浸其中,从手头功夫到精神内核都是对传统的致敬与继承。通过对不同时代经典作品的研究,我们能很清晰地梳理中国画的发展脉络,并且预判未来的发展走向,结合时代特征,以此来指导我们的创作。
![]()
活动现场
来源:中国国家画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