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8日,一场承载着近两百年非遗传承与艺术创新的文化盛宴——“有相之道”泥人张世家张宇作品展,在天津师范大学图书馆内正式拉开帷幕。此次展览不仅是泥人张艺术精品的集中呈现,更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高校、融入公共美育的重要实践。本次展览汇集了46件(套)泥人张彩塑艺术珍品,为师生与市民带来一场震撼心灵的视觉与文化的双重洗礼。
![]()
天津市版权局为进一步做好天津版权保护与促进工作,推动非遗文化宣传“进校园”,指导“有相之道”泥人张世家张宇作品展。同时,泥人张世家入选国家版权局公布的第一批版权强国建设典型案例。自开展以来,便备受瞩目,此前已在天津大学、上海同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天津工业大学成功举办,天津师范大学站是其全国巡展的第五站。
本次展览堪称一部“立体的泥人张艺术史”,系统性地梳理并展示了从创始人张明山先生、第二代张玉亭先生,到第六代张宇先生的经典力作。漫步于展厅之中,观众得以穿越时空,直观感受六代匠人艺术风格的交融与演变。这些作品题材广泛,内涵深刻,从历史人物到神话传说,从市井民俗到文人意趣,无不栩栩如生,形神兼备。
展出的作品中,不乏载入中国美术史册的经典名作。创始人张明山先生创作的《清代人物肖像》系列,以其惊人的写实功力与深厚的人文洞察,生动再现了清代社会的人物风貌与精神气质。这些作品是泥人张写实主义的奠基之作,其细腻的纹理处理与传神的表情刻画,令观者仿佛可触那个时代的呼吸与脉搏。第二代张玉亭先生的《吹糖艺人》,则以诙谐生动的造型,精准捕捉了清末民初天津街头巷尾的民俗风情,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与人文关怀。而长达数米的彩塑组雕《钟馗嫁妹》,更是以其宏大的叙事场面、夸张而富有戏剧性的人物造型,展现了泥人张艺术在处理复杂题材上的超凡能力,鬼魅世界被赋予了人间的喜怒哀乐,极具艺术感染力。
作为展览的核心人物,第六代泥人张张宇先生的作品,在继承家族“触手成像”的绝艺之余,更融入了现代审美与个人思考。其作品《鲁迅》深邃凝重,刻画出这位文学巨匠“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铮铮风骨;《渔樵问答》则意境悠远,通过两位山野高人的形象,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隐逸与智慧的哲学命题;《紫气东来》与《忠义千秋》等作品,则分别以祥瑞寓意和历史人物为主题,展现了泥人张彩塑在色彩运用与人物气质塑造上的至高境界。
除了精美的彩塑原作,展览还通过丰富的书籍刊物、历史图片、明信片等文创衍生品,构建了一个立体化的叙事空间。这些展品生动地勾勒出泥人张世家六代父子衣钵相传、匠心坚守的近200年风雨历程,让观众不仅能看到艺术的“果”,更能理解传承的“因”。正是在这种代代相继、精益求精的“有相之道”中,一团朴素的泥土被赋予了永恒的艺术生命。
据悉,本次展览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金的大力支持下,由天津师范大学与天津泥人张美术馆联合主办。双方强强联手,整合学术资源与艺术资源,为展览的成功举办提供了坚实保障。天津师范大学相关负责人表示,一直以来,天津师范大学始终致力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注重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将如此高规格的非遗展览引入高校,旨在搭建一个高端的美育平台,让青年学子能够零距离感受中华优秀传统工艺的魅力,从而增强文化自信,激发对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意识。
“有相之道”泥人张世家张宇作品展在天津师范大学的举办,不仅是一次艺术的展示,更是一场深刻的文化对话。它让沉睡于博物馆中的瑰宝“活”了起来,走进年轻一代的视野,为非遗的当代传承与创新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展览将持续至12月18日,诚邀广大市民及艺术爱好者前往参观,走进泥人张的艺术世界,感受中华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共同见证这场跨越时空的非遗传承之旅。
(中国日报天津记者站 记者:闫东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