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卢沟桥事变88周年纪念日。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在北平西南卢沟桥附近演习时,因一名士兵走失而与中国守军起纠纷,然后炮轰宛平城,国军第29军奋起反击,史称卢沟桥事变,又叫七七事变。
七七事变成为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标志,也是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起点。
日本在北京(民国十七年改称北平)周边驻兵,是基于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的《辛丑条约》。日本方面称此举的初衷是防范义和团再起,保护其侨民和外交人员。
1937年7月7日晚,日军小股官兵在宛平城外卢沟桥旁边演习,其间遭遇冷枪,集合点名后又发现有一名士兵失踪,遂敲打城门要求入城搜查,并要求对冷枪一事给予说法。
国军请示上级后拒绝开门。日军也请示上级。凌晨时分日本声称再次遭到枪击,日军决定开火。双方打打、谈谈、停停。7月11日,时任日本首相作出增兵华北的决定。后世相当多日本学人认为,内阁这次增兵决定是鲁莽、愚蠢、灾难性的。
那么这一切的背后,究竟存在什么样的逻辑呢?以下内容主要源自南报网讯记者解悦报道。日本和中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但在历史上,这个邻居却多次化身敌人,给中国带来了不可磨灭的惨痛记忆。
日本人缘何一次次走向战争?上至世界顶尖的优秀人才,下至普通的日本百姓,为何认定“唯有战争才是出路”?从甲午战争到太平洋战争,日本差不多每10年就经历一场大战。日本是如何将这一场场战争的理由正当化,从而获得民众支持的?这些问题,如果不从日本人自己的视角去审视,答案会有残缺的遗憾。
一本畅销日本10年的历史书《日本人为何选择了战争》,近年被翻译引进中国出版。该书正面解答了所有关心战争与和平的人们一直以来的一个疑惑。作为第九届小林秀雄奖获奖作品,该书在日本出版时就曾掀起热议,时至今日依然常常被摆在日本书店历史类书籍的最显眼处。
![]()
《日本人为何选择了战争》的作者加藤阳子,是日本东京大学历史学教授、战争问题研究专家。她坦言:“让中国读者们读到这本书,我颇感压力。”毕竟本书“场景”涉及最多的国家就是中国,中国人尤其对最近也最惨烈的那场战争最为在乎。
说起写书缘由,加藤阳子于后记中写道,在日本书店里,她常常看到一大堆把“大谎言”“为了不再道歉”之类刺激性语言放在书名里的近现代史读物。这些书里的史料和史料中包含的潜在信息并没有被全面、公平地分析,根本消解不了心中的疑惑,甚至会影响当下日本人对现在和未来的判断。
加藤阳子常常扪心自问:如果自己也生活在那个时代,是否同样会被国家的那些说辞所欺骗。她说很怕自己可能也看不穿那些冠冕堂皇的话。
过去,日本利用日俄战争的回忆,将“九一八事变”正当化;进而利用过去战争的观念与历史,为新的战争进行背书。加藤认为,这种行为值得包括中国人民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警惕。
![]()
《日本人为何选择了战争》作者加藤阳子教授
2007年末到2008年元旦,加藤阳子在日本荣光学园为高中部和初中部的学生进行了为期5天的特别讲座。《日本人为何选择了战争》这本在日本掀起热议的书,就是以该系列讲座内容为基础撰写的。成书以课堂问答的形式,内容辛辣,但语言通俗易懂,照顾到了不同学识程度的读者;所设置的问题,一个个直击要点。
通过层层推进的多维分析,加藤阳子探究了当年日本为政者和国民如何看待世界局势,为何每一次都最终选择了战争以及战争是如何发生的等等一系列问题,引导读者从更多元的视角理解日本近代史上几次改变国运的战争的发生逻辑。
早稻田大学教授加藤典洋认为,加藤阳子能够获得第九届小林秀雄奖名副其实,因为她“不为先入为主的观念所左右,勇于将自己独立的判断发表出来”。
日本作家、评论家桥本治则这样评价《日本人为何选择了战争》:本书“不是单方面地提出结论,而是指出通往结论之门的方向,也就是说,给了读者评论的空间”。
![]()
日本画家笔下的甲午战争
《日本人为何选择了战争》被称为 “日本近代史研究最前沿”的著作。它不仅从另一个维度解读中日战争背后的种种隐秘,而且还深入研究日本军人与文人政府之间的血腥角力,以及日本军部一步步走上全面侵华不归路的原因和过程,填补了以往抗战历史研究的诸多空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