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沈战役中东北人民的支前行动
辽沈战役是国共双方在军事上进行的第一次大规模战略较量,双方参战兵力达120多万人,战役从1948年9月12日我军破袭北宁路开始,至11月2日沈阳解放止,历时52天,共歼敌47万余人。从此双方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让原本在质量上占有优势的我军数量上也超过了对方,同时有了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为解放全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了取得战役的胜利,东北人民特别是辽宁人民为了支援解放战争做出了巨大努力和付出,他们的付出与全体参战官兵一样名垂青史。
解放锦州全景画
大战前的认真准备
辽沈战役是我军历史上空前伟大的战役,几十万大军云集辽沈前线,没有充足的后勤供应是不可能取得战争胜利的。为此,中央军委在1948年5月至9月间,多次电令林彪、罗荣桓、刘亚楼并东北局,在加紧进行南下作战的军事、政治准备的同时,认真做好粮食、物资和支前民力等项准备工作。
东北局在《关于动员与领导人民备战中几项任务的指示》中指出:“东北大规模歼灭敌人的战争已经开始,……,东北局号召全党克服一切困难,勇敢地坚决地动员与领导东北人民,支援此次伟大的战役,以便减轻主力(部队)一切不必要的负担,造成主力更加集中攻歼敌人的有利条件。”同时还要求各级党委立即准备完成以下五项任务:(一)二线兵团立即编组完成,如期出动;(二)合江、松江、嫩江、龙江、吉林、辽吉6省(当时的东北共分为9省)立即准备每省收容1万至1.5万俘虏,准备好住地及管理干部;(三)动员大量民工、担架,出动前方参战;(四)各省医院立即着手准备房屋及必要设备,扩大现有容量三分之一,以便顺利接收伤员;(五)要在精神上做好准备,负担更多的战勤任务。
东北群众帮助部队运送军粮
接到东北局的指示后,各省、市、县立即行动起来,以县、区、村为单位,组织民工队、担架队、大车队,并在接敌区普遍设立兵站,以保证前方的军需供应和及时安置伤员。地处战区的吉林、辽北、辽宁、热河等省均成立了支前委员会,负责本省的支前组织指挥,动员人力、物力,筹划粮草调拨、运输,对作战部队的慰问等工作。各级地方政府积极配合野战军后勤进行战役物资集运,在前线地区开设6个供应站,25个供应分站,迅速集中4000万斤粮食和大量军需物资;铁路职工、邮电职工也行动起来,加紧修复通往前线的铁路、公路、桥梁和通讯线路;民兵武装也迅速行动起来配合主力部队围困敌军、执行战勤任务;成千上万的青年加入二线兵团,随时补充主力部队,整个东北几乎在一夜之间都动员起来,随时准备参加决战。
负伤官兵就是我们的亲人
辽沈战役激烈程度空前,敌我双方伤亡均非常大。为了能够让伤员得到及时的救治,处于交战区主战场的辽宁省西部几个市县早早行动起来,在“一切为了前线胜利”的口号鼓舞下,当地党和政府发挥了强有力的组织能力,由翻身农民组成的担架队员更是像抢救亲人一样拼尽全力抢救受伤官兵。
群众运送受伤子弟兵
辽沈战役开始后,我军首先破袭北宁路(现京沈铁路),锦西县(现葫芦岛市连山区)担架队一百副担架六百多人,从三角城子(连山区白马石乡三角城村)出发,急行军二百多里到绥中荒地,立即投入到抢救伤员的行动。担架队长杨滨带头到火线上抢救伤员;队员刘世文突过敌人封锁线,两次背下伤员,裤子被子弹打穿,竟全然不知。
攻打兴城碱厂的战斗结束后,热辽军区独立第六师韩梅村师长语重心长地对担架队员讲:“这些伤员中干部很多,都是我军的骨干,要照顾好他们,…越安全越好。”担架队长王景文领受任务后,带领队员立即赶路,用一天零半宿的时间步行二百多华里一直抬到建昌梨树沟门子我军后方医院。行进中,遭遇敌机扫射时,队员们把伤员就地隐蔽,扫射过后马上赶路。吃饭时用帽子兜着米饭边走边吃。在经过齐腰深的六股河时,为防止伤员浸到水,队员将担架顶在头上,稳步前进。有的伤员疼痛难忍,队员们就用土办法给伤员止痛、消炎,许多队员的脚受伤了,但是没人叫苦,没人掉队。经过一路上的精心照顾,所有伤员安全到达后方医院,后来他们的事迹发表在《战争动员报》上。
塔山阻击战开始前,锦西随军担架队被命令从绥中立即调回到塔山附近,队员们二话没说一溜小跑及时赶到战场,没来得及休息立即投入到帮助部队抢修工事中,整整三天三夜没有休息。他们提出要做到“三勤”,脚勤:不怕走路,不管转运站有多远,也要克服一切困难送到目的地;眼勤:及时检查担架是否牢固,伤员是否安全,既要做好担架员,又要做好看护员;嘴勤:多鼓励安慰伤员,减轻伤员痛苦。在这个口号鼓舞下,队员们硬是用18副担架抬下21名伤员。一批伤员刚刚送到冮屯(现钢屯)转运站,又马上转运第二批。两天转运了三次,相当于两天负重步行200公里。这个担架队170人,在战役期间共转运217人。战后王余带领的担架队,被东野四纵单独授予“支前模范连”,立集体一等功,发给奖旗一面,担架队员个人发给奖状。
塔山战场仅仅是担架队员抢救人民子弟兵的一个缩影,在锦州战场、黑山战场,来自锦州、朝阳、阜新等辽宁其他市县和来自“大后方”的吉林、黑龙江省担架队员一起走向战场上抢救伤员,翻身农民用自己的朴素阶级感情践行自己土地改革后的“初心”,近万副担架让冲锋的战士解除了后顾之忧,正是他们不怕流血牺牲勇敢作战,为胜利做出保证。
让对手心惊胆颤的运输能力
辽沈战役中,我军从黑龙江、吉林、辽宁几个方向云集辽西,几十万大军一下子突然出现,让国民党军大吃一惊。但是精明的廖耀湘看到了我军要害在于运输问题,这也是东北野战军司令林彪最担心的问题,强大的人民群众为人民军提供了惊人的运输能力,为战役能够全胜提供了坚强的保障。
锦州战役已经打响,蒋介石急令“西进兵团”从沈阳出发驰援锦州,狡猾的廖耀湘并没有直奔锦州,而是先向西北方向彰武进攻,切断我军的补给线。在补给线将要被切断的关键时刻,一列满载军火的列车从齐齐哈尔昂昂溪火车站悄悄驶出。由15名党员和一名共青团员组成的英雄车组人员牢记东北野战军首长的重托,驾驶着列车承担着光荣的使命,他们深知此前的几列军火列车均被炸,这次运输不仅危险,而且意义重大。
我军进攻锦州
9月28日6时列车准时出发,为躲避国民党空军的轰炸,他们白天将列车隐蔽,夜间行驶,同时还给列车加盖伪装。即便如此还是被国民党空军发现,英雄的列车乘务员发挥了他们的智慧和想象,在死亡边缘与敌机进行周旋,竟然一次次躲过了轰炸。在列车全体乘务员、沿途伪装护卫部队、途径车站沿线铁路工人、地方党组织共同努力下,经过四昼夜奋战,10月2日4时终于抵达目的地阜新清河车门车站,隐蔽的解放军战士仅仅用四十分钟就将32节车厢的军火全部卸完,创造了我军运输史上的奇迹。
英雄的3005次列车
这仅是其中一个典型事例,廖耀湘“西进兵团”进占彰武新立屯以后,为保证补给线的畅通,我当地政府立即在辽北的甘卡旗(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组织400头骆驼和许多人力、驮马,帮助部队运送油料、弹药和作战物资。另动员民工很快就新修建了一条250公里的汽车路,很短时间就恢复了对前线的供应,彻底粉碎了敌人的企图。
当时远在大后方的松江省(现松花江左岸地区)出动大车665辆、担架1500副、骡马2680匹;嫩江省(现齐齐哈尔)出动大车650辆、担架1000副、骡马3600匹;热河以东地区(现锦州、朝阳、葫芦岛)出动参战民工达1.3万人、担架1.3万副、大车4200辆、随军担架6300副、转运担架5300副、参战民工8.7万人、毛驴近万头;地处战区的辽北省出动动员民工100万、担架6万副、大车6.6万辆。通过这些数字不难看出,在东北局的强有力领导下,整个东北几乎全部动员起来,蕴藏在东北老百姓中间的巨大能量被激发出来,瞬间转化成为让对手心惊胆战的运输力。
鱼水深情转化成钢铁长城
辽沈战役的关键战役是于我军攻取锦州和辽西围歼能够抓住廖耀湘“西进兵团”,而取得这两场战役全胜的关键是两场阻击战——塔山、黑山阻击战。为了能够取得阻击战的胜利,人民群众拼尽了全力支援人民军队。
参加过塔山阻击战的老将军江海说过,电影大决战《辽沈战役》老百姓拿着各种东西来支援部队的场面绝不是虚构。仅仅一条东起打鱼山西至白台山的交通壕(防坦克壕)就长达八千多米,还有数以千计大小工事。当时小小的塔山村只有二百余户人家,在部队和当地党组织的动员下,老人、妇女、小孩撤离战场,200余名青壮年男子主动拿起铁锹和镐头帮助部队修筑工事,附近几个村的村民也来帮忙。修筑工事需要木料,塔山村(包括附近村庄)的村民主动献出自家木料,有的伐掉自家的树、摘下门板、献出炕沿、柜盖…,老贫农王树德找到部队领导,将自己埋藏在地下的三间房木主动献出。
塔山激战六昼夜,防御工事被炸毁几次,也修好几次,当地人民群众始终和军队坚持战斗在一起,帮助子弟兵维修工事直到胜利。战斗激烈时,补充弹药和给养是当务之急,当地群众不怕危险帮助部队一次次穿越封锁线把弹药送到前沿阵地;村民赵炳南在穿越封锁线时米袋子被打穿,他紧急抓把草将破洞塞住,扛着米袋子继续向前猛跑,终于将粮食送到;村民范同发在给部队带路时被敌人炮弹击中,光荣牺牲;村民周继顺的母亲,在给部队送水送饭时被敌人的子弹打中牺牲,如今老人送水的水桶保存在辽沈战役纪念馆里。战斗到第三、四天时,战士的鞋子破损严重,有的战士甚至打着赤脚在战斗,听说部队需要鞋子,周围几个村子的百姓连夜帮助战士修鞋、做鞋,这些人有饮马河东岸的庞大娘、王素锦大娘、穆文珍大娘…。
在黑山阻击战中,黑山人民昼夜奋战,在很短的时间内帮助部队挖成了长达35华里的防御坑道,战斗中当地群众一遍一遍冒着敌人炮火向阵地上送水、送饭,民工们将伤员及时从阵地上抢救下来、将弹药送上阵地。在敌我争夺激烈的阵地上,当地干部带领群众为了支援战争,有400多人牺牲在下洼子、白台子、三台子和101高地上,正是他们和解放军战士的鲜血筑成的钢铁长城,让困兽犹斗的国民党“西进兵团”在辽西大地上灰飞烟灭。
黑山阻击战纪念碑
永远的丰碑
从我军进入东北一直到东北全境解放,历时三年的解放战争中,东北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与人民军队同呼吸共命运,积极支援人解放战争。据统计,三年间共计出动参战民工313.2万多人,占当时人口的十分之一,担架20.61万副,大车30.67万辆,骡马90.72万匹,供应军粮450万吨。广大人民群众在支援革命战争的同时,送出160万优秀子弟参加了人民解放军,许多干部群众为了人民解放事业献出生命,他们的功绩不仅永载史册,而且是我们今天重新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宝贵的精神财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