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毕节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石榴籽同心筑梦团在威宁县板底乡踏上探寻民族文化的旅途,奔赴彝族服饰店,于一针一线、一抹一染间,触摸彝族服饰文化的温度,续写民族团结的崭新篇章。
![]()
石榴籽同心筑梦团走进板底乡彝族服饰店 感受彝族服饰的斑斓之美 王宏飞 摄
踏入彝族服饰店,宛如闯进一座色彩斑斓的艺术迷宫。墙壁上,各式彝族服饰错落悬挂,红的热烈、紫的神秘、蓝的澄澈,似把天边云霞、山间繁花都收进这一方天地。
![]()
彝族阿妈现场演示缝纫技艺 王冬玲 摄
彝族阿妈端坐缝纫机前,手指灵动翻飞,机杼声与交谈声交织。队员们瞬间被吸引,凑近观察那细密针脚——有的绣纹如游龙,在黑布上盘桓;有的似繁花,用彩线绽出春日盛景。触摸布料,粗粝与柔软交织,那是岁月与匠心的质感。从彝族阿妈口中,大家知晓彝族服饰的纹样藏着密码:火焰纹象征对生活的热忱,虎纹承载守护的期盼,每一针都是传承,每一线都在讲述民族故事,队员们的文化认知被悄然拓宽。
![]()
彝族阿妈现场讲解选布料、量尺寸等步骤 王宏飞 摄
穿着红马甲,队员们开启“学艺” 之旅。选布料时,大家对着琳琅满目的色彩犯难,在彝族阿妈指导下,才懂不同色彩搭配对应不同场合与寓意。裁剪环节,钢尺丈量、画粉标记,看似简单,实则要细心,不能出错。
![]()
彝族阿妈仔细地绣图案和讲解 王冬玲 摄
刺绣是最具挑战性的环节。细线总是与针眼玩捉迷藏,稍不留神,针脚就会偏离预定的纹路。尽管没有亲自动手,只是在一旁观察学习,但队员们依然能感受到彝族服饰制作的艰辛。他们注视着绣布上的图案,慢慢寻找节奏。这一针一线,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彝族服饰制作的不易,也感受到了传承背后的坚守。在相互协作的过程中,他们之间的距离也悄然拉近。
![]()
队员们手持彝族传统服饰,聆听彝族阿妈讲讲解 王宏飞 摄
随着体验深入,大家对彝族服饰的理解从“美” 走向 “深”。彝族阿妈讲:过去,服饰是身份、支系的标识,不同纹样、色彩,一看便知所属;如今,它成了文化名片,在节日庆典、文化交流里闪耀。队员们与彝族阿妈交流,听其讲述祖辈如何靠服饰维系族群记忆,如何在迁徙、融合中,让服饰文化既守根又纳新。这让大家明白,彝族服饰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承载着历史、信仰与族群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文化根基。
![]()
队员们在彝族阿妈的指导下,体验彝族服饰的制作过程 王冬玲 摄
体验途中,“团结” 二字处处彰显。彝族阿妈教得细致,队员们学得认真,不同身份的人因文化相聚,相互尊重、彼此成就。大家还发现,彝族同胞乐于把服饰文化分享出去,游客、学子来了,都热情讲解,而外界的关注与学习,也让这份文化更具活力。
![]()
实践团队员与彝族花纹一起合影留念 王冬玲 摄
这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之旅,让不同民族的青春力量交汇,在理解与共情中,筑牢民族团结的情感纽带。就像那多彩绣线,拧成一股,就能织就绚丽的团结图景。
当归途时,彝族村寨的色彩与温度,已烙在同心筑梦团心间。这次彝绣文化探寻,是民族文化交流的生动注脚,让石榴籽同心筑梦团明白:民族文化是座富矿,唯有走进、触摸、传承,才能让各民族文化互鉴共荣,让民族团结之花,在文化滋养下开得愈发娇艳,绽放在广袤的中华大地。
来源:天眼新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