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Unsplash)
2016年,米其林指南首次登陆中国大陆。
作为一张有历史、有背景、有国际公信力的榜单,那一年,米其林获得了中国大众最高规格的关注。第一家上榜的三星餐厅唐阁(T’ang Court)成了后来几年中式高端餐饮的标杆;而获得二星的喜粤8号,则因为当时人均48元的价格而被踏破门槛,一时之间,成了大小网红们争相打卡的上海新景点。
与之同时,中国本地的各类美食榜单也如雨后春笋一样地冒了出来。2018年,美团发布的黑珍珠餐厅指南,是美食榜单中国本土化的旗帜之作,从此以后,米其林上星、黑珍珠上钻,成了无数中国餐厅的追求。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食味艺文志】,并回复“米其林”,可阅读起底《中餐榜单幻灭录》~
![]()
△(图/Unsplash)
东北的传统正宗美食,永远是一个等不到的戈多。
不管东北的网友对“小时候的味道”描述得多么绘声绘色,当真正来到这里觅食的时候,排名靠前的推荐餐厅,永远都是川菜、重庆火锅、北京烤鸭、麻辣烫、涮羊肉,甚至云南米线。而那些售卖锅包肉、熟食、猪肉粉条的东北传统餐厅,则多半会被本地朋友劝退:“不正宗了”“味道变了”。
东北美食,把自己活成了只存在于传说中的,无人见过真容的武林高手。
而这一切的起因,就是几十年来东北地区持续的空心化。
今天,外地人谈及东北的食物,往往会冠以粗犷、直白、逻辑简单、缺乏技巧这些刻板印象。实际上,它的责任并不在东北人本身,而是时代、社会没有给予东北美食本应该有的台阶。
这种体系化的社会下行和人才流失一直延续到了今天,无数东北人离开家乡,来到南方生活、工作、扎根。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食味艺文志】,并回复“东北”,可阅读东北菜近代流变历史的文章《东北滋味消亡史》~
食味艺文志的号主魏水华是我们的好朋友,也是为数不多我们坚持打开的公众号。
正如食味艺文志的slogan:读万卷书,吃万里路。
美好的食物固然有口皆碑,但难吃的食物里,可以看到更多历史的、地理的、人类学的博弈与流变。
魏水华还写了什么?
![]()
△(图/Pixabay)
来自全国各地的松茸如潮水一般汇聚到这座横断山区深处的城市,不为别的,就是为了打上“香格里拉松茸”的标签,并以奇货可居的姿态销往全球。其产业规模之大,哪怕和大名鼎鼎的“洗澡蟹”相比,也未逞多让。
而各路“美食家”也闻风而动,与商贩们斗智斗勇。通过一系列近乎行为艺术的“品鉴”,以及一堆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形容词“金属味”“杏仁味”,鉴定松茸是否是地道的香格里拉产出。
是什么时候开始,“香格里拉“成为松茸界最值得标榜的标签?产自云南迪庆香格里拉的松茸,真的更好吃?
![]()
为什么番茄与中国菜格格不入?
至今为止,中餐里的番茄依然是一种极端平民的食材。鸡蛋炒西红柿、雪山盖顶(糖拌西红柿)、西红柿鸡蛋汤,是中国人不论地域、不论年龄、不论阶层,人人印象深刻的家常料理。
但除此之外,川鲁粤淮扬等经典大菜里,番茄几乎绝迹。少数如“松鼠桂鱼”“沪式猪排”那样,作为油炸菜的浇汁、蘸汁;或者与牛肉、豆腐、土豆等一起入炖汤,隐隐约约,都能看见“西食东渐”的影子,而非原发中餐。
![]()
重口味正在改变中国人么?
明末以来,辣椒迅速攻陷川渝地区的江湖,并以一种席卷山河的气势,在川、鲁、粤、淮扬几个大菜系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即便是文人气最浓、特别注重清淡饮食的淮扬菜,也视辣椒为祛腥利器,以少量辣椒遮蔽水产、水禽中的气味。
这种味觉的变化,和明帝国皇室发轫于社会底层有关,和资本主义萌芽之后百姓大众的自我意识觉醒有关,也和15世纪之后航海技术进步、世界被打通有关。总之,它可能让士大夫们觉得斯文扫地,但对大多数人来说,则是市井的胜利、庶民的胜利。
重口味的本质,是人类自身对氨基酸、糖、盐的生理性需求,对辣椒素、葱素、蒜素和其他植物芳香物质的嗜好性需求。抛开健康问题不谈,人们变得重口味,就是人们开始正视味觉需求、自我需求的人性解放。
![]()
美食的荒漠里,北京与杭州为何能不期而遇?
特殊历史背景、特殊地域性格下,北京和杭州为了文化自信而搞出来的“特色名菜”,除了让外地游客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外,也引起了本地文化的巨大撕裂。
一位祖孙五代老北京也许会告诉你:所谓北京传统小吃,都只是穷人的食物,我们家从来不吃。
站在旁边的一位北京文化爱好者却会不失时机地跳出来反驳:那是你没吃过地道的,三十年前玉渊潭边上那家卤煮,香飘三里地。可惜城市改造,小店都被外地人经营了,今天已经没有老味道。
杭州也同样,一位本地人设家宴款待宾客,结果发现半桌子苏南风格的,清淡的蒸鱼、清汤、鲜蔬;半桌子宁绍徽州风格的,咸腌的干菜焐肉、蒸双臭、咸件儿……对方告诉你,龙井虾仁、西湖醋鱼、莼菜汤这些东西,杭州人家里不吃。
结果当天晚上,你就在这位杭州朋友的微信朋友圈里,看到了《杭帮菜传奇之美味的西湖醋鱼》。
本地传统饮食弱势的同时,经济发达、文化昌明,又给人们带来无限的骄傲自信:一方面半推半就承认北京、杭州的食物确实“有一部分”不好吃,我们自己都不吃,另一方面又努力想通过各种途径找回面子。
这种态度,恰恰强化了外地人“美食荒漠”的印象。
每一位真正的吃货,必定也是美食江湖的行旅者,美食世界的质疑者。
关注【食味艺文志】,从食物的角度,阅读这个有趣的世界。
看更多精彩内容
做行走世界的吃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