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在中医典籍中被称为"经行腹痛",其病机关键在于气血失调、经脉不畅。此症多见于年轻女子,每逢经期便发小腹疼痛,轻者尚可忍受,重者则辗转难安,甚则伴恶心呕吐、冷汗淋漓。《诸病源候论》有云:"妇人月水来腹痛者,由劳伤气血,致体虚受风冷之气客于胞络。"可见寒邪内侵、气血不和实为痛经之主因。元代著名医家朱丹溪更提出:"经水将来作痛者,血实气滞也。"这些论述为我们认识痛经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临证所见痛经患者,多呈现气血失调之象。若见经前乳房胀痛、小腹胀满拒按,经行则痛减,经血色紫暗夹块,此乃肝郁气滞、血行不畅之证;若小腹冷痛、得热则舒,经血色暗有块,则属寒凝血瘀之候;而经后小腹隐痛、经血色淡质稀者,多为气血虚弱之象。余曾诊治一李姓女子,年二十有三,每逢经期则小腹冷痛难忍,需卧床休息,经血色暗有块,伴有四肢不温、腰酸背楚。观其舌淡紫,苔薄白,脉沉紧,此乃典型寒凝血瘀之证。
治疗此证,当以温经散寒、活血止痛为要。予少腹逐瘀汤加减:小茴香10克、干姜6克温经散寒,当归15克、川芎10克养血活血,延胡索15克、五灵脂10克化瘀止痛,肉桂6克、乌药10克温通经脉。配合艾灸治疗,取关元、三阴交等穴以温养胞宫,每日一次。经治三月,患者经期腹痛明显减轻,经血转红,血块减少。续治半年后,经行基本无碍,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日常调护方面,当谨记"未病先防"的原则。起居调摄首重保暖避寒,经前一周即需注意腰腹保暖,避免涉水淋雨,忌食生冷。饮食调理当遵循"温通血脉"之旨,经前可饮红糖姜茶以温通经脉,日常多食桂圆、红枣等温补之品,适当饮用玫瑰花茶以疏肝解郁,切忌贪食冰品冷饮。适度运动亦不可少,平日可练习瑜伽、太极拳等舒缓运动以调和气血,但经期应避免剧烈运动。
情志调摄亦是治疗关键。此类患者多因痛经反复而焦虑不安,当以"疏肝解郁"为原则,劝导患者保持心情愉悦,避免情绪波动。可通过听音乐、散步等方式放松身心,家属的理解与支持尤为重要。另需特别注意,本病治疗需顺应月经周期,医者当指导患者把握最佳调理时机。
预防调养方面,可于经前一周开始服用温经散寒之品,如艾叶煮蛋、姜枣茶等。平素可常按揉三阴交、血海等穴位,或用艾条温和灸气海、关元等穴,以温养胞宫。适当练习八段锦"调理脾胃须单举"、"两手攀足固肾腰"等动作,有助于调和气血、强健脾胃。
痛经虽非重症,然若失治误治,日久可成顽疾。清代医家傅青主曾言:"女子以肝为先天,调经必先理气。"这正道出了治疗痛经的精要——通过调和气血、温通经脉,使血行顺畅,气机调达,则经行自然无碍。现代临床实践表明,中医治疗痛经具有独特优势,在根治病因、防止复发方面显示出良好效果。若能坚持调理,多数患者可获得满意疗效,重展欢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