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愿填报的页面按下提交键的那一刻,无数颗悬着的心便开始随着时间滴答作响。当盛夏的热浪裹着蝉鸣漫过窗台,邮政绿的身影终于出现在楼下,一封印着“上海师范大学”烫金字样的信封,正带着油墨的清香,奔向每一个翘首以盼的青春。
许多学生拆开信封的瞬间,泪水混着笑意滑落。这封信里,藏着未来四年的模样。上海师大的故事,正从学子拆开信封的这一刻,在悄悄开始书写。
校园里的资源配置,早已为学子们的学习需求做好了充分准备。约3.5万平方米的图书馆里,总藏书量约330余万册,各类资源数据库100个,为全校师生提供2800余个阅览座位。在实验室中的精密仪器随时待命,等待你将课堂上的公式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创新成果。无论是需要安静研读的角落,还是渴望动手实践的空间,这里总能精准回应你的需求。
这些充足的资源,也滋养出了校园里浓厚的学术氛围。清晨的林荫道上,常有抱着专业书的学子低声讨论课题;在刘翔鹏老师的实验室,21级计算机专业的汪楠楠正和团队调试着最新的算法模型,他们的论文即将发表在国际期刊上……
这样的场景在校园里并不罕见,因为在这里,老师永远鼓励学生“把问号变成惊叹号”,学生们也早已习惯在辩论与协作中探寻真理。
除了扎实的学术根基,艺术气息也在校园中随处可见,为学子们的生活增添了别样色彩。例如,今年影视传媒学院的毕业大戏季,成为了全校瞩目的盛事。
《木盆记》的演员们用肢体语言编织出虚实交织的梦境,让观众在先锋舞台上读懂英雄的初心;《青春禁忌游戏》的灯光骤亮时,寒夜教室里的道德博弈让全场屏息;《灰阑记》的“灰阑”在舞台中央圈出的,不仅是两个母亲的争夺,更是对人性的深刻叩问。
除了戏剧,清晨的琴房飘出肖邦的夜曲,美术馆的展览陈列着学生的油画创作,艺术从不是少数人的专利,而是这里每个人的生活方式。
站在讲台后的,是一群既能仰望星空又肯俯身引路的师者。杨婷老师在《AI时代的教育》课堂上,带学生在虚拟校园里模拟未来教学场景,让抽象的教育原理变得可触可感;孔丽教授的《Matlab 分析与应用》课上,心理学专业的学生用代码重现经典实验,让跨学科思维自然生长;韩晓晔老师指导的《经典诵读》课上,“关关雎鸠”的吟诵声与现代传播理论碰撞,让传统文化在年轻的声音里焕发新生。
他们中,有人刚在全国教学创新大赛捧回奖杯,有人正带着本科生在SCI期刊发表论文,更有人用二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告诉学生“教育是让灵魂唤醒灵魂”。
当你在霞棐剧场为毕业大戏鼓掌,在实验室为数据突破欢呼,在图书馆找到百思不解的答案,在师者的目光里看见自己的可能性,便会明白,上海师范大学给予的,从来不止一张毕业证书,而是学生可以有充足的条件去成才成长。
这样的校园,值得每一个心怀热爱的你全力以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