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于@Gong字钢,《水生生物学报》,上海鱼类志,《应用生态学报》。
江苏男子放生未知淡水鱼
对于以休闲钓鱼为目的的钓友来说,鱼钓到了就是解锁了图鉴,带不带回家其实没有很在意的!反正手机记录一下留个痕就算是没白钓了,所以很多钓友放生起鱼来是相当果断的,尤其是当钓到不认识的鱼的时候。
我国受保护的水生物种虽然还挺多的,不过这些物种数量往往都很稀少,很少能钓到。如果钓到了肯定是马上放生的,记录一下就非常美好了,谁也不想钓个鱼就进去吃牢饭。但是也有很多年纪不大的钓友钓到了保护物种也不太认识。
那这个时候最靠谱的做法是什么?没错!果断放生了一定没问题!
今天讲述的这个博主是认错了物种后果断将其放生了,你看这个文案:“钓你上来我可不是故意的!谢谢你放了我一马,十年禁渔果然行,保护生态人人有责。”似乎他钓到了什么保护物种,因为怕担责果断放生了。
这样的做法受到了评论区网友的认可:“管它是什么鱼,不认识就放掉准没错!”
我们来瞧瞧这条鱼,它的鱼体覆盖有细密银灰色鳞片,背部呈现青灰色,腹部慢慢变成银白色,像个小铜器摆件;鱼体是细长且呈现圆筒状的,体长估摸着10厘米差不多;头部头部显著尖细,吻部向前突出,而且有明显的须子;背鳍从中部偏后为起点,尾鳍深分叉,这些鱼鳍都是很淡的银灰色,有点透明。
不对啊!这鱼哪里是什么保护动物,这不是蛇鮈(Saurogobio dabryi)吗?民间俗称:船钉子,白杨鱼,打船钉,棺材钉,沙锥等等,是很常见的鱼类。评论区也有网友识别出来了,他们表示:“一个破船钉子吃了也不犯法呀!”
误会了
那博主跟其他网友是把蛇鮈认成了什么了?
他们把这鱼给认成了鳤鱼!还有网友称赞博主说放生鳤鱼,博主是合格的钓鱼佬!现在看到这条评论,这可就有点尴尬了。
蛇鮈和鳤鱼的体型都是细长圆筒状款式的,但是比例不太一样,蛇鮈的长宽比差不多是7:1,而鳤鱼是5:1;另外蛇鮈的体长不过15~20厘米,但鳤鱼最高可达1米。蛇鮈的鱼鳞很细且是哑光质感;鳤鱼的鱼鳞大具金属反光。蛇鮈拥有口角须1对,鱼嘴前突且偏下;鳤鱼没有口角须,吻尖且短,形态比较接近大部分鱼类。蛇鮈尾鳍是双叶对称的;而鳤鱼尾鳍下叶长于上叶。
这么说不太明显,那看下图的的对比图就很明确了。
鳤鱼其实并非国家级保护动物,但它们确实是受到保护的物种。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鳤鱼评定为“极度濒危”;我国《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2020)》也将其列为极度濒危等级;它们在湖南、江西等省份列为省级重点保护鱼类;在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政策中被列为渔业资源保护对象,禁止商业捕捞。
抓一条鳤鱼不一定会构成“捕杀保护动物”犯罪,但在长江等禁捕区域仍属违法,可能面临处罚,所以抓到还是放生带掉吧,不差这一口肉。
跟鳤鱼的地位不同,蛇鮈则是很常见的小型经济鱼类了。
蛇鮈的经济价值
蛇鮈虽然体型不大,但是肉质特别细嫩却不松散,味道也是很鲜美,因此其在长江中下游及部分北方地区的传统饮食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在鄱阳湖、洞庭湖、洪泽湖等大型湖泊沿岸以及长江、汉江等河流的渔获物中,蛇鮈也占有不低的比例,是当地市场常见的经济鱼类之一。
既然捕捞量相对稳定,那肯定并不难买了。不管是油炸、香煎、酱焖、晒制小鱼干或制作风味鱼酱,蛇鮈都能驾驭。我个人最爱油炸的,炸完鱼刺都直接酥了,吃起来贼方便还香。
不过虽然挺受欢迎的,但没怎么听说大规模、商业化的单一养殖蛇鮈的案例,也不知道是为什么,明明蛇鮈拥有适应性强、繁殖力中等、生长周期相对较短等优势。可能是因为自然捕捞量已经能满足需求了,或者是其他它们的受众并不多。不过有些养殖户正在尝试将其运用到混养模式中,养不好也能试着让蛇鮈来清理残饵,养好了就哪去卖,似乎咋都不亏。
蛇鮈也没有规模化精深加工产业,晒小鱼干的这种倒是不少,但没有加工成鱼粉或者麻辣零嘴的那种产品。可能是可替代品太多了,导致蛇鮈虽然在加工业方面存在一定潜力,但也没啥明确的优势。
总之这就是一种有一定经济价值,但仅限于地域性特色小水产品的鱼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