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吉林市昌邑区境内的吉林文庙南侧小广场正中,树立着一尊高立于基座上的孔子塑像。孔子身材健壮,宽鼻阔嘴、长髯垂胸,双手合握,儒雅敦厚。其下的基座正面用篆字竖刻“孔子行教像”。虽为广厦环抱,或因小广场上仅有这一座塑像,故而放眼仰望,塑像仍不失庄重威严之态。
作为东北地区最为著名的文庙附属建筑,这个小广场是现代建筑与传统建筑的过渡区,孔子像则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文化特色过渡”的灵魂所在。
其实,熟悉吉林文庙的朋友会知道,这座塑像原本是立在文庙院内棂星门和大成门之间的。在出版于世纪之初的《话说吉林》和《中国吉林》画册等资料的有关画面上,都可以看到文庙院内孔子行教像的身影。不过当时的孔子像是立在一块不高的黑色大理石罩面的基座之上。那时候文庙院内还有很多植物,金瓦红墙与绿植护拥着塑像,让院内显得十分安详静谧。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经过大规模修缮的文庙内还没有这座孔子行教像。例如1993年发行的《吉林铁路分局》画册中,棂星门与大成殿之间只有十字甬路构成的路口——可见孔子行教像出现在文庙院内的时间是在此之后。其实为孔子树立这座塑像的情况,就镌刻在早期黑色大理石基座上。当时的基座正面刻有铭文:
孔子二千五百四十七年
孔子行教像
香港孔教学院
院长汤思佳敬立
孔子二千五百四十七年是以周朝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为开始的纪年方式,换算下来,竖立孔子行教像的时间为1996年。这与相关影像资料反映的情况一致。
此后多年,吉林文庙内的孔子行教像成为一处重要的文化景观,在许多宣传资料上频频出现——用现在的话讲就是文庙内重要的网红打卡地。
2009年,吉林市政府动迁了吉林文庙正门前的建筑物,修建了小广场(有资料称之为吉林文庙文化广场),由于小广场上的建筑物已经过数次迭代,因而地面略高于文庙正门。根据文庙博物馆“修旧如旧”建设原则,建设小广场时,地面特意被整体降低了0.6米,去掉坡度后,吉林文庙万仞宫墙照壁的视觉效果与历史上的实际情况基本一致。
小广场修建时,孔子行教像从文庙院内迁移到广场正中,安放在更为高大的新基座上。同时,地面铺设的方砖和文化石也围绕塑像形成数道同心圆——同心圆圈圈放散,状若扬波益远,就仿佛是孔子亘古而来的教诲一般。
![]()
![]()
![]()
![]()
![]()
![]()
![]()
特别鸣谢贾大为先生、邴赫先生对本人撰写此文给予的支持和鼓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