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的“诸子百家”,如果你翻过相关资料,就会发现他们也是“互怼”模式。
墨子、韩非都是一流的辩论大师,把儒家骂得很惨。老子倒是不怼人,但那种“以万物为刍狗”的气势(本意是万物平等),那格调就上去了。
但最终,儒家成了最大的赢家!
![]()
来自孔子博物馆
孔子是一位思想家,在尔虞我诈的春秋时期提倡仁爱、友善、守礼重道,并且普及教育让老百姓也能学到知识,这是非常可贵的。
但他的名声被后代给拖累了!孔府最初只是孔子去世后的三间庙屋,非常简陋,后人在此奉祀。
但自从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孔子的地位一路飙升,他的后代被历代皇帝加封号。
从“奉祀君”到“文宣公”,再到宋仁宗封的“衍圣公”,这个封号一直沿用到民国时期,世袭罔替800余年。
而孔府,则兴盛了2000余年。
![]()
能成为“古代第一家族”,除了孔子的光环加持,还有个特点就是:顺势而为。
从山东曲阜孔子博物馆的这件文物,就能理解一二。
它全名叫“奉天诰命盒”,长44.7厘米,高41.5厘米,是木雕鎏金的材质。用朱漆为底,以金漆绘制,通体金光闪闪。
底座是佛教风格的须弥座,盒身雕满了云纹和波涛纹,周围刻了九条龙,寓意“九龙天子”。
正面中间还有一块蓝底金字的竖匾,用满汉两种文字写着“奉天诰命”!而它的由来,在当年是非常隆重的。
![]()
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孔子第七十二代孙孔宪培承袭衍圣公,皇帝颁布圣旨正式敕封。
圣旨还没送到,孔府就张灯结彩、鼓乐齐备。大堂正中设立香案供桌,安放奉天诰命盒,并提前备好装圣旨用的袱筒。
孔宪培身穿朝服,乘八抬绿呢大轿在正南门等候接旨。排场比皇帝出巡也小不了多少。
赍奏官捧圣旨下马后,再行三跪九叩大礼,把圣旨恭恭敬敬的放入盒内。
![]()
孔府在当时建筑规模非常大,占地240亩,拥有各类厅堂房间463间。
大门口那副著名的对联“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出自纪晓岚之手。
其中“富”字故意少写一点,寓意“富贵无头”,“章”字一竖直通立字,寓意“文章通天”。
但历史的记载更有趣,孔府真正立于不败之地的是“适应能力”,简单说就是“识时务者为俊杰”。
![]()
1938年两名日军在孔府门前的赑屃上
北宋灭亡时,衍圣公孔端友就背着孔子像投奔南宋,这还好。
元灭金后,衍圣公孔元措又很快向窝阔台示好,为其整理礼乐。
明朝对孔府恩宠有加,但清军一入关,第六十四代衍圣公孔胤植就立刻向顺治皇帝上了《初进表文》。还率领族人率先剃发,连挣扎一下都没有!
晚清到民国时期,孔府还传出曾供奉德国皇帝与英国国王的画像,也曾与日军接触。他们似乎深谙一个道理:无论哪个政权,都需要孔子这块金字招牌。
![]()
当然,孔子后代并非都是这样,也出过很多贤名之士。比如反秦义士孔鲋、经学大师孔安国、文学家孔融、抗清将领孔闻诗、抗日英雄孔昭同等。
但那个奉天诰命盒,就像衍圣公家族的一面镜子。所谓“奉天”,意思是皇帝是奉天之命而来,而孔府这个圣人家族,则巧妙地依附于这种“天命”。
无论这“天”是来自哪一方势力,只要谁能保证他们“天下第一家族”的地位,那就够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