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品牌从成立到被市场认可,可能需要很长时间,这么多年很多国产品牌相继崛起,但是期间很多品牌由于各种原因走向消亡,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被外资收购。
比如,曾经在国内非常畅销的国货化妆品品牌大宝,在上世纪80年代的销售额就达到1亿,后来因为价格战导致利润微薄,走向下坡路,在2008年被美国强生公司收购。
强生在低端化妆品市场有很大的短板,于是收购了大宝,但人家更看重大宝的销售渠道资源,被外资收购之后的大宝也并未重新回到昔日的辉煌,仍然存在较多问题。
如今,又一国货品牌被外资收购,美国资本买下85%的股权。7月上旬,重庆市场监管局官网发布的公告显示,在无条件批准经营者集中案例中,KKR公司收购远景国际85%股权案赫然在列,该案的审结时间显示为今年7月4日。
其中,KKR公司是美国一家私募股权投资机构,管理的资产规模超过6600亿美元,折合4.8万亿人民币,而远景国际于2024年在开曼群岛注册成立,背后的关联公司在我国国内主要涉及饮料生产,也就是大家熟知的大窑汽水。
大窑饮品背后运营公司是内蒙古大窑嘉宾饮品有限公司,这家公司成立于2016年,前身是上世纪80年代成立的呼和浩特八一饮料厂,到了90年代被王庆东收购,而王庆东正是如今大窑饮品背后公司的实控人,也是远景国际的实控人。
根据市场调研公司发布的数据,2023年大窑的营收突破30亿元,根据预测2024年营收将突破50亿元,旗下的经销商覆盖了全国31个省市,在7个省份建设了生产基地。
可以说,大窑是近些年国货品牌中的现象级单品,选择了吴京作为代言人,在全国全面铺开营销网络,通过线下餐饮铺向全国,尤其是在线下的烧烤店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
在中国碳酸饮料市场,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合计占据90%的市场份额,处于绝对的领先地位,而大窑的市占率排名第三,达到2.4%,要知道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都是美国公司。
为什么大窑要同意被外资收购?有人说是碳酸饮料市场在下滑,前景不明朗,今年上半年国内碳酸饮料市场规模确实在下降,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的销量也出现了下滑,但是大窑的市占率从去年的2.4%上升至今年上半年的2.6%,市场份额还在逆势增长。
无论原因如何,美国资本收购大窑85%股权案已经通过,今年内将正式启动收购程序,而大窑背后的公司也回应表示,经营团队稳定,公司业务有序开展。
关于大窑的未来,我们无法预测,但是通过过去几十年国产品牌被外资收购的命运的历史经验来看,大窑的未来同样充满着不确定性。
前面说过,在中国碳酸饮料市场,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这2家美国公司独占了90%以上的市场份额,在中国日化市场,外资同样占据着较大的市场份额。
全球最大的日化巨头是来自美国的宝洁公司,旗下有舒肤佳、汰渍、海飞丝、碧浪、佳洁士、潘婷、飘柔、吉列、博朗、护舒宝、SK-ll、帮宝适等,品牌众多,坐拥全球50亿消费者。
宝洁公司2024财年营收突破6000亿人民币,净利润达到1088亿元。美国宝洁公司布局中国市场37年,旗下产品已经进入中国千家万户。
全球第二大日化巨头是来自英国的联合利华公司,旗下品牌有奥妙、中华牙膏、夏士莲、力士、凡士林、立顿、多芬、旁氏、清扬、金纺、和路雪、梦龙等众多品牌,2024年的营收规模达到4600亿人民币。
其中,大家熟知的中华牙膏曾经是国货品牌,市占率一度达到40%,但是1994年被英国联合利华收购,拿下了“中华牙膏”品牌的经营权。
可以发现,美国的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宝洁等公司已经存在100多年,而国内饮料和日化领域的品牌存在几十年已经非常不易,中途可能被外资收购,可能半路就走向破产,更不要说走向国际化。
不少国货品牌都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搞价格战,疯狂内卷,这样做只会造成无意义的恶性竞争,卷到最后没有利润,要么走向破产,要么待价而沽被外资收购,但外资看重的是这个品牌的销售渠道,而不是品牌本身。
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货品牌涌现出来,有些日化品牌经受住了市场考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焕发生机,比如蓝月亮、立白、百雀羚、纳爱斯、好来牙膏、佰草集、美加净、珀莱雅、阿道夫等等,希望中国品牌能够奋发图强,走出国门,在世界舞台展示中国品牌的魅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