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干了10来年工程的建筑师,看到南宁白沙村自建房拆除时倒塌的新闻,我第一时间注意到几个关键细节:涉事楼房为至少6层的砖混结构,且大概率存在违规加层。
这种结构在拆除时若操作不当,危险性比普通砖混建筑高3倍以上。
结合现场视频和官方通报,我从专业角度展开分析:
一、6层砖混结构为何一碰就塌?
1. 砖混结构的致命弱点
砖混结构的承重逻辑是“墙体托楼板”,所有荷载最终通过墙体传递到地基。
这次事故中的6层建筑,若原设计为3层(南宁城中村常见情况),加建至6层后,底层墙体实际荷载可能超出设计值120%。
就像用3根筷子搭桌子,硬要在上面放5根筷子的重量,必然断裂。
2. 加层导致的隐性破坏
结构整体性削弱:加建部分往往未与原结构有效连接。2022年南宁西乡塘区某自建房,原4层加建至5层半时,新增墙体直接砌在预制板上,未设构造柱,最终在拆除时因连接处断裂引发坍塌。
材料老化加剧:砖混结构的红砖和砂浆随时间强度下降。广西建筑科学研究院检测数据显示,20年以上砖混建筑的墙体抗压强度平均下降35%,6层加建楼可能下降至设计值的50%以下。
3. 拆除方式的火上浇油
现场视频显示挖掘机直接撞击楼体,这相当于用锤子砸危房承重墙。砖混结构在受到水平冲击力时,墙体易产生剪切破坏,进而引发连锁倒塌。
2023年南宁兴宁区“7·9”坍塌事故中,钩机直接拆除承重梁柱,导致楼体瞬间垮塌 。
二、违规操作的三大“死亡组合”
1. 未做结构检测直接开拆
根据《建筑拆除工程安全技术规范》,拆除前必须检测墙体强度、钢筋配置等关键参数。
但这次事故中,施工方很可能仅凭肉眼判断,未使用回弹仪检测墙体强度。2024年南宁宾阳县自建房倒塌事故,正是因未检测墙体隐性裂缝导致5人遇难 。
这次还算运气好,没有发生伤亡。
2. 拆除顺序完全颠倒
正规流程要求“从上到下、先非承重后承重”,但现场挖掘机从底层开始破坏墙体。这种操作就像抽掉积木塔的底层,上面几层瞬间失去支撑。2017年白沙村某14层违建“楼王”拆除时,因先拆底层导致整体倾斜,最终耗时1个月才安全降层 。
3. 机械使用严重违规
冲击荷载超限:挖掘机撞击产生的瞬时冲击力可达数百吨,远超砖混结构的抗冲击极限。
操作半径不足:根据《建筑施工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拆除6层建筑时,挖掘机应保持至少1.5倍楼高的安全距离(约9米),但现场视频显示距离不足3米。
三、这类6层砖混加建楼的拆除流程
1. 前期处理
首先要进行结构检测,分清承重和非承重墙体,制定好合理的拆除方案。
其次,拆除前应清空楼内所有杂物,对加建部分采用“逐层卸荷”的方式,比如先拆5-6层楼板,再拆墙体。
2. 拆除流程
人工+机械结合:
顶层用人工拆除(避免机械震动),底层用静态破碎剂分解墙体。每拆除1层立即设置钢管支撑,确保拆除过程稳定。
分段拆除:
每层划分多个拆除段,相邻段拆除间隔≥24小时,让结构应力充分释放。
3. 实时监测与应急
拆除过程中,利用设备对楼栋实时进行监测,把危险遏制在萌芽阶段。同时,应有应急预案,倘若发生危险,第一时间有措施进行补救。
这次事故万幸在于没有伤亡,但视频看上去是真的吓人。
这也为我们工程人再次敲响警钟:城中村自建房拆除绝不是简单的机械作业,而是对结构力学、材料性能、施工工艺的综合考验。
在未来城市建设放缓,城市更新变为主旋律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更好的去做旧房拆除,需要更谨慎,更规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