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王”孙思邈说:“寿夭休论命,修行在个人。”
寿命的长短,并非仅仅是天注定,更多的是依靠自身修行。
正如孙思邈本人,出生后体弱多病,却活到了141岁高龄。
他的养生秘诀价值千金,归根到底只是一句话:
“口中言少,心头事少,肚中食少,自然睡少,依此四少,神仙可了。”
凡事以少为贵,就是这世上最高级的养生!
![]()
01 口中言少
《西游记》中说:“口开神气散,舌动是非生。”
一个人开口说话是本能,适时沉默才是本事。
处世戒多言,说得越多,越容易给自己招惹是非。
最重要的是,多言则气乏,说话很容易消耗身体的元气。
气壮则康,气衰则弱,长时间口若悬河,很可能折损自己的寿数。
行走于世间,该说的话简要说,不该说的话一句也别说,方为明智之举。
国学泰斗季羡林老先生,一辈子患癌两次,但仍得享98岁高寿。
其中关键的就在于他的“三不”养生法则之一:不嘀咕。
季老向来克制自己的表达欲,在外面非必要不多言。
在小饭馆被人无端指责时,他不争辩,只埋头默默继续吃饭。
当学术观点被人质疑讥讽时,他不反驳,而是高挂免战牌,一言不发。
季老每日淡定地给学生上课,下课后专注读书创作,一心做好自己的事。
正所谓:“口吐千言,不损自伤。”
对人高谈阔论,与人争执不休,本质上是一种自我伤害。
吉人之辞寡,不多言,不妄言,方能养好身体,修好福气。
![]()
02 心头事少
常言道:“人生本过客,何必千千结。”
工作也好,家庭也罢,难免会遇到不顺心的事。
但多想无益,整日忧心忡忡,于事无补,于身有害。
百病从心起,心里头的负担越重,身体的毒素就越深。
最典型的人物莫过于《红楼梦》中的林黛玉。
虽出身显贵,但性子敏感,因寄人篱下,更是成天多思多虑。
别人无意间的三言两语,她都能头脑风暴,将其视作一场轩然大波。
因此常常心中郁结,茶饭不思,国公府物质条件再优秀,最后还是蕙损兰摧。
心宽病自退,比起吃保健品、求长寿方,不如养好一颗心。
学会给内心做减法,将那些无关紧要的人和事,一一剔除。
过去的事,已经过去,多思无益;未来的事,尚未确定,多思无用。
何不精简心思,一心活在当下,远离精神内耗。
《格言联璧》中讲:“何思何虑,居心当如止水。”
往远了看,天大的事其实也不过一桩小事。
少思少虑,心如止水,活得轻松自在,才是养心的至高境界。
![]()
03 肚中食少
葛洪在《抱朴子》中写:“不饱食以终日。”
养生莫先于饮食,而饮食之道则在于少食。
饭吃七分饱,菜吃七分好,粗茶淡饭,适可而止,方能长寿。
老一辈人物质匮乏,常将“能吃是福”、“圆润是福”挂在嘴边,觉得吃饭是多多益善。
可现如今,生活条件一跃千里,吃饱穿暖已不罕见,美味佳肴也是唾手可得。
若是不知节制,每顿都吃十分饱,还时不时暴饮暴食,进补过度。
最后的结果往往是体重失控、肠胃失调,中年后三高也会如影随形。
管好自己的口腹之欲,常留三分饥,使得脾胃运化顺畅,自然远病离灾。
好比杨绛先生,一日三餐都讲究七分饱,适量而止。
早餐麦片配鸡蛋,中午一饭一蔬一肉一汤,晚上一碗粥,绝不多吃。
不仅荤素兼备、粗细结合,还力求少油、少盐、少醋、少糖、少辛辣。
这是她成为著名百岁世纪老人的重要原因之一。
《养生三要》有言:“脏腑肠胃,常令宽舒有余地,则真气得以流行而疾病少。”
脾胃为后天之本,控制自己的食欲,减轻脾胃的负担,得享天年不过是水到渠成的事。
![]()
04 自然睡少
《太平御览》中说:“无久行,无久坐,无久立,无久卧,无久视,无久听。”
身体长期处于同一个状态下,都是一种伤害。
即使是睡眠,也不能过多过长,甚至是赖床不起。
久卧伤气,会导致气机瘀滞,影响人体正常生理功能。
很可能出现精神萎靡、头脑昏沉、肌肉松弛、思维迟钝等症状。
科学的睡眠,不在于时间的长短,而在于早睡早起,作息规律。
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每日7到9小时的睡眠,足矣。
曾国藩就是如此。
他认为早睡早起是长寿的灵丹妙药。
每夜早眠,起亦渐早,黎明即起,醒后绝不沾恋。
得益于此,曾沉迷酒色患有诸多疾病的身体,也大有起色。
《击壤歌》有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顺应天时变化,符合自然节律,适时调整起居,觉少睡,床少沾,才能精神饱满,益寿延年。
阅读 268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