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这些年消失的地方:南城鸿福路口曼哈顿商业,也就是以前海雅百货的那个地方,地铁1号线没挖之前可真是热闹,特别是2014年之前,出入此商场的更是美女如云,自从有了国贸,很多人也慢慢忘记这里了。
![]()
先说一个笑话,这里马上要迎来第15次拍卖了,其价格从 6.6 亿降至 1.32 亿,有网友调侃:还好当初没有拍下来,两年半的时间,赚了5个亿,理论上是这样的,但总感觉哪里不对劲,或许很多人也不差那5亿,而是差那1.32亿,或者差0.32亿吧。
海雅百货的产权归属存在历史遗留问题,此次拍卖标的包括综艺广场 101-501 商铺、负一层商铺、113 个地下车位及 114 个人防车位使用权,涉及多方权益主体,早在 2014 年,该物业就因开发商广信公司与海雅百货的租金纠纷引发法律诉讼,业主因连续 7 个月未收到返租租金集体维权,这种错综复杂的三角债务关系(开发商 - 运营商 - 小业主)导致资产处置难度极大。
![]()
更关键的是,该物业存在隐性债务风险,2023 年首拍时起拍价 6.6 亿,实际评估价可能更高,但随着多次流拍,评估机构不断下调估值,反映出资产清算过程中发现的债务黑洞可能远超预期,例如,深圳龙华某商铺 8 年前 504 万买入,法拍仅 77 万成交8,商业地产价值缩水的共性问题在东莞同样存在。
![]()
海雅百货的兴衰折射出东莞商业格局的深刻变革:
- 商圈迭代效应:南城近年通过引入盒马鲜生、奈尔宝家庭中心等首店品牌7,打造海德・汇一城等新兴商圈,鸿福路传统商圈的客流被严重分流。2024 年南城社消零总额达 384.92 亿元,同比增长 5.9%,但增长动力主要来自新业态而非传统百货。
- 消费模式转型:海雅百货 2010 年的繁荣建立在 "一站式购物" 模式上,但电商冲击下,2022 年闭店前已出现连续多年亏损5。当前消费者更倾向体验式消费,如 BIGGER 艺术书展、潮流嘉年华等活动,传统百货的功能替代性增强。
- 物业形态过时:该物业建于 2008 年,硬件设施老化(如空调漏水、电梯故障),与南城近年新建的智能化商业综合体形成鲜明对比。根据10,2022 年东莞甲级写字楼空置率达 54.8%,商业地产整体过剩,加剧了老旧物业的去化难度。
![]()
网友调侃的 "没买赚 5 亿" 存在认知偏差:
- 价格锚定陷阱6.6 亿的起拍价并非市场公允价,而是基于历史交易或抵押估值,随着资产清算深入,评估机构逐步下调至 1.32 亿,反映的是市场真实价值的回归,而非单纯降价。
- 隐性成本高企法拍房需买受人承担增值税(约 5%)、土地增值税(最高 60%)、契税(3%)等税费12。以 1.32 亿成交价计算,税费总额可能超过 4000 万。此外,该物业存在物业费、水电费等历史欠费,潜在成本难以预估。
- 改造投入巨大:海雅百货建筑结构为传统百货布局,若转型为现代商业体,需投入数千万进行动线优化、智能化改造。参考深圳同类项目,改造成本通常占成交价的 15%-20%。
商业地产的新逻辑:从 "地段为王" 到 "运营制胜"
当前 1.32 亿的起拍价是否具备投资价值,需从三个维度评估:
- 区位价值再审视:项目位于鸿福路核心地段,周边地铁 2 号线、莞太路等交通网络密集,但需注意南城商业重心已向东莞大道沿线偏移。
- 业态重构可能性:若改为社区商业、长租公寓或产业配套,可能规避传统百货竞争。例如,将部分楼层改造为共享办公空间,契合南城数字经济产业带的发展需求。
- 政策风险把控:该物业涉及人防车位使用权转让,需确认是否符合《人民防空法》相关规定,避免后续法律纠纷。
结语:法拍困局背后的城市转型阵痛
海雅百货的法拍历程,本质上是东莞从 "世界工厂" 向 "消费中心" 转型的缩影,对于老莞人而言,这栋建筑承载的不仅是商业记忆,更是一座城市在产业升级浪潮中必然经历的蜕变阵痛。
各位房东们久等了,各类难卖的商业资产有了新的变现渠道,竞拍的方式去卖房,让房子不再难卖,如果放盘超过半年都没有消息的,或许该认真审视一下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