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明十三陵之一的定陵,曾出土过这样一件文物—金丝翼善冠。据考证,它是明神宗万历皇帝的皇冠。这顶皇段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是由518根直径只有0.2毫米的纤细金丝手工编结而成的,至上而下,竟找不到一根金线的接头痕迹。这就是古法黄金的魅力,其精髓在于匠人炉火纯青的技艺。锤揲、錾刻、高温珐琅、掐丝、镶嵌、炸珠、垒丝、花丝、镂空雕、修金……在这些精巧技艺的背后,是匠人匠心的代代传承。
如今,古法黄金脱离了宫廷造办处,为更多人所亲所得。它的表面呈现出一种温润而哑光的质感,色泽古朴,韵味十足。在快节奏的当下,古法黄金记录的是一份返璞归真。在古法黄金上,人们怀念的是从前的那种“慢”,是匠人们在漫长时光中纯手工打造的耐心,和一心一意只做一件事的执拗。
![]()
来自恒星,遇见古代的法则
很少有人意识到,如今我们所佩戴的黄金,来自于宇宙,是大爆炸的产物。黄金诞生于超新星爆炸时,在中子星合并中形成,在经过漫漫长夜的星际航行后与地球相遇。在黄金身上,人们得以见识亘古恒星的余晖。
正因对宇宙天体的崇拜,古蜀人用金箔打造出太阳神鸟,象征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生生不息。从两河流域的乌尔王陵出土的黄金器物,到中国三星堆的黄金面具,这些文物跨越时空的阻隔,诉说着不同文明对永恒的追求。这种镌刻永恒的特性,成为古人喜爱黄金的文化密码。
这也是为什么,如今人们更推崇古法黄金。它继承了古代的法则,从工艺上中和了原本金饰品过于直白的炫目,并以錾刻、浮雕与充满历史感的图腾纹饰设计,持续讲述有关时间与空间的故事。犹如星辰有它自己的运行规律,古法金也有它必须牢牢遵守的技艺要领,由匠人代代传承,延续至今。
事实上,当下我们所称的“古法”,在过往的历史时期中,以一种名为“金银细工”的工艺形式存在着。金银细工,最早可以追溯到商代,当时的黄金主要用于装饰和祭祀,常见于礼器。春秋战国时期,黄金多用于贵族装饰和货币,黄金工艺更加精细,出现鎏金、错金等技术。到了东汉时期,金银细工制作手工艺已大体完备,至明清时期,景泰蓝等工艺的运用,又进一步促进了金银制作的发展。
现在我们传承下来的金银细工制作技艺,主要源自清宫造办处。据档案记载,清宫造办处,是制造皇家御用品的专门机构,其下设置有“金玉作”、“垒丝作”、“花作”、“镶嵌作”、“珐琅作”等多个手工艺作坊,汇集了全国各地的能工巧匠。直至清末明初,造办处的匠人们离开宫廷,才将这些技艺传播到民间,代代传承。
如今,古法黄金大体遵循着十大工艺,分别是锤揲、錾刻、珐琅、掐丝、镶嵌、炸珠、垒丝、花丝、镂空雕和修金。每一道工艺皆凝聚匠人数千次锤炼的心血,既延续传统,又赋予金饰与金器现代审美与新意。
![]()
古法金的十大工艺
① - 花丝
花丝是中国传统手工技艺的瑰宝,为“燕京八绝”之一,是指将金抽成细丝,再以堆垒等技法构成,即 : 掐、填、攒、焊、堆、垒、织、编、点翠等。这一工艺融合历史、文化与艺术价值,以匠人精湛技艺为基础,体现了传统手工技艺的匠心与生命力。
![]()
图片提供:吉金佳懿®
② - 垒丝
垒丝又名“花作”或“花纹”,垒丝工艺是有记录可查的最早的珠宝制造技术工艺之一,匠人需将金银延展成发丝般纤细的金丝,通过的盘曲、掐丝、堆叠技法,在方寸之间构筑起千变万化的立体造型。
![]()
图片提供:吉金佳懿®
③ - 锤揲
利用金银极富延展的特性,匠人以锤敲打金属块,延展成片后塑造成型,同时敲击出自然纹理。此工艺无需熔铸,仅凭手工力道与节奏,即可让器物“从无到有”,展现原始而浑厚的美感。
![]()
图片提供:吉金佳懿®
④ - 掐丝
将金丝按照设计图案曲屈转折,掐制成纹,再粘焊在器物上。每一丝细线都经过匠人的心血与智慧,形成立体而生动的图案,展现出无与伦比的华贵气质。掐丝方法复杂,需要操作者具备高超的技艺和耐心。
![]()
图片提供:吉金佳懿®
⑤ - 珐琅
将天然宝石研磨成色粉,在黄金胎体填满色釉后,再拿到高炉中烘烧,色釉由砂粒状固体熔化为液体,待冷却后成为固着在胎体上的绚丽的色釉,连续多次,直至将纹样内填到与金属掐丝纹相平,烧制出的颜色经久不退,色泽不衰。
![]()
图片提供:吉金佳懿®
⑥ - 镶嵌
镶嵌源于商代,分为镶宝石和镶素金银丝。先以纯手工的挫、搂、锤、闷、打、崩、挤等技法,将金属片做成托和爪子型凹槽,再镶以珍珠、宝石,用料奇珍,做工繁复,备受宫廷推崇。
![]()
图片提供:吉金佳懿®
⑦ - 錾刻
用各种大小、纹理不同的錾子,以「摆、悬、捻、摊 」等錾法,配合「 敲、点、打、斩 」的锤技,形成各种不同的纹理,在金胚表面手工錾出图案或纹饰。这种工艺具有独特的装饰效果,它使单一的金属表面变得更加立体。
![]()
图片提供:吉金佳懿®
⑧ - 镂空雕
镂空雕是传承千年的金工技艺,先由匠人勾描纹样图稿,继而以多种錾刀轮番上阵,剔除余料。区别于以往看到的平面设计,镂空雕将立体感演绎到极致,方寸之间尽显灵动之美。
![]()
图片提供:吉金佳懿®
⑨ - 修金
修金技法是一种精细、严谨的古法手工技艺,是指由经验丰富的工匠以专用工具如砂轮、刮刀和纱布等,纯手工打磨、抛光金器表面。修金的目的是使金器表面光滑平整、质感均匀。
![]()
图片提供:吉金佳懿®
⑩ - 炸珠
炸珠又叫焊珠、粟纹工艺。将黄金溶液滴入温水中会形成大小不等的金珠,再焊接到金、银器物上以作装饰,如联珠纹、鱼子纹等。炸珠通常和掐丝编织镶嵌一同使用。在唐朝的时候,这种小金粒很形象地被命名为“金粟”、“粟金”。
![]()
图片提供:吉金佳懿®
古法黄金,是由时间和手艺堆就的。匠人们精雕细琢,纯手工打造,使其没有机械的刻板痕迹。佩戴古法黄金,则使我们与这门古老技艺产生连接,以自己的方式回应着时代的焦虑,在铜锤的一声声敲打中,收获一份专注和耐心。
![]()
一百把錾刀下的金银细工
![]()
泰成银楼第四代传人
路荣星
金银细工,以錾为笔、用锤作画,纯手工打造。每一图案和线条,无不彰显出匠人技法的炉火纯青。路荣星是泰成银楼的第四代传人,也是金银细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如今,他与其合作的古法黄金品牌吉金佳懿一道,致力于让古法黄金之美重现于世。
古法黄金,重在传承。路荣星的故事也要从 1908 年开始讲起,那是泰成银楼诞生的年份。“泰成银楼扎根于一座名为临清的千年运河古城。明清时期,临清因漕运兴盛,成为南北文化的交融之地,银楼技艺也随之发展出独特风格。我的曾祖辈用锤、揲、刻、镂等技艺打造金器,作品经运河远销至京津与江南,成为南北审美融合的时代见证。”在路荣星娓娓道来的讲述里,制金古法与家学文化一并传承至今。
![]()
图片提供:吉金佳懿®
年少时,路荣星从熟悉工具开始接触技艺。最初的学习是日复一日錾刻直线,以此锻炼手腕的稳定性。练习时多用锡块,因其熔点低、可反复熔铸,反复练习。路荣星还记得祖父的尊尊告诫“饰品不欺人,差一丝工,便少一分灵气。”这句话成为他至今恪守的准则。
![]()
图片提供:吉金佳懿®
和其他金银细工老师傅相比,路荣星有一个独门绝技,名为“多技艺结合”这也是他最具有代表性的金工,为了让作品更具层次感,需要在一件作品里同时用到錾刻、花丝、珐琅彩、炸珠等工艺,最后才能呈现出复杂且美观的作品。后来,“多技艺结合”遇见了一首唐诗,路荣星的创作灵感得以完全迸发。
![]()
图片提供:吉金佳懿®
“雁度池塘月,山连井邑春。” 诗句源于唐·周贺的《长安送人》,说的是游子在外,看大雁飞过池塘,又见月光映在水面,一百把錾刀下的金银细工不由怀念起故乡春天的山景,心里泛起乡愁。读罢诗句,路荣星开始思考 :能不能用古法黄金工艺,把蕴藏于诗句间的画面和情感进行现代演绎? 这就是登上法国巴黎时装周的作品「池塘燕月春大套锁」。
为了呈现诗中“山连春”的生机,路荣星开创性地在如意锁上呈现“一冷一暖”的双面花纹,用镂空表现通透月光,光试验其中的镂空结构,就花费了一整月。
![]()
图片提供:吉金佳懿®
提到这件作品,路荣星还想起一件趣事:“巴黎走秀结束,作品「池塘燕月春大套锁」就被一位舞蹈家的经纪人看中收藏。本以为故事到这儿就结束,没想到两年后的一次珠宝展上,另一位艺术家突然激动地跑来告诉我,她在巴黎秀场上见过这件,当时问了一圈都没找到作者,今天终于碰上了!她当场就订了一套,说 ‘这是缘分定的珠宝’。我突然觉得,手艺人熬的那些夜、磨破的手,没白费。”
近年来,最令路荣星难忘的,是复原唐代“立体垒丝”工艺。这一技艺多见于博物馆馆藏文物,因其工序繁复、耗时极长,如今已濒临失传。研究初期,路荣星查阅了大量文献,去各地探访文物实物。他回忆起 :“复原工艺细节的过程极为困难,先是确定形状,再用金丝盘绕,逐层叠加出立体结构。每一层金丝的曲度、密度必须严丝合缝。” 实际上,路荣星真正的目标不只是复原工艺,他更希望把这项工艺重新应用到当代黄金饰品的设计中。他说 :“于我而言,复原不仅是对技艺的传承,也是让古法黄金之美重现于世。而吉金佳懿的使命,正是将这些凝聚历史与文化的工艺,成为现代美学重要符号。”
2023 年,路荣星设计出“凤凰于飞”发冠,双凤同飞,16颗红蓝宝石镶嵌其中,光彩夺目。这顶发冠正是集合了立体垒丝、高浮雕錾刻、贴焊、掐丝、镶宝等多重工艺,从画草图到完工,耗时近一年。采访时,路荣星为我们细细拆解其中的工艺难度 :“制作这顶发冠,凤凰的羽毛需要先用錾子一点一点錾出立体纹路 ;牡丹花瓣需要用到花丝工艺,先拉成金丝,然后将这些金丝搓成股状,做成层层叠叠的花瓣形状,这些花瓣不过一厘米的大小,需要结合花丝、嵌宝等多个工艺,才能让整体造型更灵动。最难的是焊接,立体花丝本身镂空多,焊接需要“手、眼”与火候的协调,焊成功或者失败只在一瞬间,稍有不慎,整件作品就可能报废。”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路荣星为我们展示了他的“无价之宝”:他有一百多只錾子,分线錾、面錾、点錾等形制,这些看似寻常的工具,每件皆由路荣星亲手制作,从握柄曲度到錾头弧度,都经过反复调试,是根据金饰造型特征量身定制。在路荣星看来,匠人手中的温度,还有那叮叮当当、又连绵不绝的敲击声,是任何现代机器都无法比拟的。
![]()
古法是活的,也在持续进化中
![]()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程淑美
时至今日,到底何为古法?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黄金技艺“花丝”的传承人,程淑美从 1962 年起就与这一行当打交道。她见证了发生在行业中的诸多变革,也意识到,“古法”要想传承,必须走出博物馆,走入人们的生活里。
花丝镶嵌,是古法黄金制作技艺的一种,而全部的“燕京八绝”,则包含了雕漆、宫毯、花丝镶嵌、金漆镶嵌、景泰蓝、牙雕、玉雕和京绣。如今已成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程淑美回忆起自己于 1962 年就读北京市工艺美术学校时,当时学校开设的专业,就围绕着“燕京八绝”。她说:“我学的就是其中的花丝镶嵌,高年级的同学看了我,就打趣说,你们花丝镶嵌就是吹煤油灯的。我大吃一惊,这是怎么回事?”
后来,程淑美意识到对方所言非虚。“花丝镶嵌离不开火,煤油灯则是焊接工具,用来把金子烧红,把焊药吹化。这是几千年以来老祖宗留下的技术” 在真正使用精美花丝制作金器和首饰之前,程淑美首先要学会的,就是如何吹好煤油灯。
程淑美回忆当年的学习情况 :“为了降低学习成本,先用铜丝代替金丝。在焊接时,就到了吹煤油灯的关键步骤。用一个大铜壶,壶嘴儿特别靠下,里面都是棉花捻儿,浸泡在煤油里。师傅把棉花捻儿的一头从壶嘴里拽出来,点着,火苗一下子窜起来!再看师傅拿出一条小臂长的铜管,口里含铜管粗的一头,把细的一头对准棉花捻,把火往焊接点上吹。就这样一手托着要焊接的作品,一边歪着头用嘴吹火,气不能断,火不可灭。我自己练习时,常常吹到头晕眼花,吹完了,满脸满手全是黑。”
这样艰苦的学习过程,这样生动的技能讲述,如今只化为一个结果—焊接枪。即使是工艺大师也不得不承认,现代焊接枪比传统煤油灯方便多了,在花丝镶嵌这门技艺里,吹煤油灯的功夫,如今已濒临失传。但,这个结果令人惋惜吗?
程淑美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举了另一个例子 :“过去使用的焊药,里面有不同成分,这些成分都会影响到最终首饰的含金量,在检测时可能达不到四个 ‘9’,现在全新的焊接工艺可以铸造成型,只在关键部位点焊,反而保证了金器的含金量。”
采用新技术的“古法金”,到底还算不算遵从古法?程淑美感受到一种矛盾。一方面,程淑美解释道 :“实际上,‘古法金’是近些年才在商界出现的新名词,本质上是花丝镶嵌的传承与创新。现在市面上的古法金,大多传承的是咱们几千年来的黄金文化,而非真正的制作技术。如何化料、如何搓丝,这些属于花丝镶嵌的工艺和技法,很多古法金商家是不会做的。长此以往,高难度的馆藏级作品将面临无人会做的情况。” 另一方面,程淑美也承认,新工具与新技艺,与时代和科技的发展密不可分。“哪怕是造型上,一味地模仿古人,也有点落伍了。”
过去,程淑美从故宫博物院的珍宝馆寻找金器造型的灵感。她喜欢藏于故宫的一只提梁篮,但它受限于当时的工艺技术,焊药里参杂银的成分,如今已经老化变色。而程淑美新设计的提梁篮不再有这个问题。除了使用新的焊接技术,她还设计出新纹样,让金丝呈现出连绵不断的纹路走向,简洁有力。提梁篮上的金丝,最细的只有 0.1 毫米,比头发丝略粗一点,处理这些金丝,现代机器反而又无能为力了。“必须得是熟练的老师傅,两三个人一起做,做一个多月。”
在程淑美看来,非物质就存在于人的大脑里,存在于人的手上。若想继承古法,必须使技能手艺不生疏。但另一方面,她始终坚信文化需要创新。汉代才有金珠,新中国成立后才有了花丝镶嵌的专门学科,所以,几千年来,这门手艺一直是在不断创新和发展中的。 对 “古”的定义,一直在随时间推移。古法是活的,也是持续进化中的。
![]()
统筹 / 周玉洁
采访、文 / Koma
摄影 / 潘雨钒
摄像 / 饼干文化
助理 / 子怡
设计 / 郑健男
![]()
![]()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