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乾隆皇帝,你脑子里是不是立马浮现出电视剧里张铁林、霍建华那样风流倜傥、英明神武的形象?甭管是《还珠格格》还是《如懿传》,荧幕上的乾隆爷,总是一副容光焕发、精神矍铄的样子。
但说实话,那都是经过艺术加工的,跟历史上的真人,那可是差着十万八千里。
你可能会好奇,那真实的乾隆到底长啥样?这还真得感谢一位远渡重洋的“老外”,要不是他,咱们可能永远也见不到乾隆爷的“庐山真面目”。
这位“神人”是谁呢?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郎世宁。
一个意大利人,怎么就成了大清宫廷的御用画师,还给乾隆画了像呢?
从米兰到北京:一个“画画的”西洋传教士
郎世宁,1688年出生在意大利米兰,年轻的时候在欧洲学画,是个正儿八经的科班出身。他学的是当时最流行的油画,讲究个透视、光影,追求的就是一个“像”,画出来的人跟真的一样。
27岁那年,他加入了耶稣会,成了一名传教士。那时候的欧洲,正刮着一股“中国热”,马可波罗笔下那个遍地黄金的东方古国,让无数欧洲人神往。郎世宁也一样,他揣着一腔热情,漂洋过海,经过漫长的旅程,终于在1715年(康熙五十四年)抵达了中国澳门,并辗转来到了北京。
他来中国的初衷是传教,可没成想,一技之长竟然成了他在东方立足的“敲门砖”。
康熙皇帝当时对西洋的科学技术和艺术非常感兴趣,一听说来了个会画画的西洋人,立马就召见了他。郎世宁也没含糊,当场展示了自己的画技。康熙一看,嘿,这西洋画法果然名不虚传,画得也太像了!当下就拍板,把郎世宁留在了宫里,让他当了宫廷画师。
这一待,就是一辈子。郎世宁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在紫禁城里兢兢业业画了51年,直到78岁在北京去世。他就像一颗钉子,把自己牢牢地钉在了中国的宫廷里。
郎世宁在宫里,可不是咱们想象中那种可以随心所欲创作的艺术家。他首先要服务的是皇帝,皇帝的审美,就是他的创作方向。
中国传统的肖像画,叫“写真”,但这个“真”,更多的是指“传神”,追求的是人物的气质和神韵,而不是像照片一样完全复刻。皇帝的画像,那就更讲究了,得画出“天子气象”,要威严、要端庄,甚至要进行一定程度的美化和神化。比如,脸上不能有阴影,因为在传统观念里,脸上有阴影,那叫“阴阳脸”,不吉利。
这可把郎世宁给难住了。他的油画技法,核心就是利用光影来塑造立体感和真实感。没有了阴影,这画还怎么画?
据说,郎世宁一开始给康熙画像,就因为画得“太像”,脸上的光影明暗太突出,把康熙爷脸上的几颗麻子都画出来了,惹得龙颜不悦。这事儿虽然只是个传说,但也反映了中西绘画观念的巨大冲突。
郎世宁是个聪明人,他很快就意识到,想在宫里混下去,就得“入乡随俗”。于是,他开始琢磨着怎么把西洋画法和中国画的审美结合起来。他创造了一种独特的画风——既有油画的精准细腻,又符合东方人的审美习惯。他画人物,尤其是画面部的时候,会减弱光影的对比,让光线显得更柔和、更均匀,这样既能画出五官的立体感,又不会出现让人忌讳的“阴阳脸”。
这种中西合璧的画风,到了乾隆这儿,算是碰到了知音。
乾隆皇帝,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有艺术品位的皇帝之一,也是个十足的“文艺青年”。他自己能写诗、会画画、懂鉴赏,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心。郎世宁这种新颖的画风,正对他的胃口。
于是,郎世宁就成了乾隆的“御用摄影师”,为他记录下了从青年到老年的真实容貌。
《乾隆皇帝半身冬装像》:最接近真实的乾隆
咱们现在能看到的、最能反映乾隆真实相貌的画,就是那幅收藏在银川当代美术馆的《乾隆皇帝半身冬装像》。
这幅画,据考证是郎世宁在乾隆刚登基不久后画的。画中的乾隆,大约二十五六岁的样子,面庞年轻,眉清目秀,鼻梁高挺,嘴唇丰满,眼神里透着一股年轻帝王的锐气和自信。
最关键的是细节。你凑近了看,能清楚地看到他高高的颧骨,略微下垂的眼角,甚至左边眉毛上方有一颗不太明显的痣。他的胡须也不是电视剧里那种浓密乌黑的美髯,而是略显稀疏、微微发黄的几缕,下巴上还有一些青色的胡茬。这跟我们习惯看到的那些经过“美颜”处理的官方版乾隆画像,完全是两个感觉。
官方版的画像,比如故宫里收藏的那些朝服像,乾隆的脸总是那么完美无瑕,像个瓷娃娃,面部平整得像一张白纸,没有任何瑕疵,眼神也是千篇一律的威严。那不是一个人,那是一个符号,一个“天子”的符号。
但是郎世宁这幅画不一样,他画出了一个活生生的人。你会觉得,哦,原来皇帝也跟我们普通人一样,脸上有瑕疵,胡子也会刮不干净。这种真实感,是任何美化的画像都给不了的。
为什么这幅画如此特别?
有学者推测,这可能是一幅“私密”的画像,是乾隆为自己订制的“写真”,并不用于公开展示。所以,郎世宁可以不用顾及那么多条条框框,大胆地运用他的写实技巧。
这幅画就像一台照相机,为我们定格了200多年前一个年轻帝王的真实瞬间。和电视上那个无所不能、永远光鲜的“十全老人”相比,这个有点瑕疵、有点“接地气”的乾隆,反而更让人觉得亲切和可信。
《心写治平图》:乾隆一家的“全家福”
除了单人肖像,郎世宁还主导创作了一幅更具历史价值的巨作——《心写治平图》,又叫《乾隆帝后妃嫔图卷》。
这幅长卷,画的是乾隆皇帝和他的十二位后妃。画中的乾隆,正襟危坐,神情泰然。他身边的后妃们,或坐或立,仪态万方。这幅画,与其说是一张后宫群像,不如说是一张乾隆皇帝的“家庭生活报告”。
这幅画最牛的地方,依然是它的真实性。
画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是郎世宁对着真人写生画出来的。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每个人的相貌特征。比如,坐在乾隆身边的是孝贤纯皇后,也就是《延禧攻略》里的“白月光”富察氏。画中的她,面容端庄温婉,眉眼间透着一股贤淑之气,和史书记载中她“性恭俭,平居冠通草绒花,不御珠翠”的形象非常吻合。
还有那位让乾隆念念不忘的香妃,也就是容妃。画中的她,高鼻深目,面部轮廓确实带有明显的异域特征,印证了她来自新疆的传说。
这幅画卷,就像一部无声的纪录片。通过这些鲜活的面容,我们仿佛能窥见当年紫禁城后宫的真实生活,能感受到这些被历史尘封的女性的喜怒哀乐。
当然,这幅画的创作过程,也体现了郎世宁一贯的“中西合璧”风格。
人物的面部,用的是西洋画法,立体感很强;而人物的衣服和背景,则采用了中国传统的工笔画法,线条流畅,设色典雅。这种画法,既保证了人物的真实性,又营造出一种庄重典雅的宫廷气派,可以说,是郎世宁艺术成就的巅峰之作。
一个外国画师眼中的“十全老人”
郎世宁在中国的51年,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为乾隆服务。他不仅为乾隆画了大量的肖像,还画了许多记录重大历史事件的纪实画,比如《阿玉锡持矛荡寇图》、《玛瑺斫阵图》等等,这些画作,都以其高度的纪实性而著称,为我们研究乾隆时期的历史、军事、服饰、器物,提供了宝贵的图像资料。
可以说,郎世宁用他的画笔,为我们构建了一个更真实、更立体的乾隆时代。
通过他的画,我们看到的乾隆,不再是那个被神化的、完美的“十全老人”,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优点也有缺点的复杂个体。
郎世宁在宫里,虽然备受恩宠,但始终是一个“臣子”,一个“会画画的洋人”。他的创作,必须绝对服从于皇帝的意志。他不能有自己的“艺术个性”,只能在允许的范围内小心翼翼地施展才华。
参考文献:
聂崇正. 《郎世宁》. 文物出版社, 1984.
《清史稿艺术传》
张法. 《中国艺术:一个“中西合璧”的成功范例——郎世宁的绘画》.《美术研究》, 1999(1).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