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文献
《成都人•焦酉山》点评
刘文杰
2024年秋,成都市郫都区优秀公益人物、焦公亭墓第三代保护人周良斌向笔者提供了一份民国文献《成都人》影印图片,是由书林书局于2021年重新复印的文献,作者为周芷颖。据笔者所知,作者为民国文人,于1943年出版过《新成都》,该书被四川省方志馆收藏,分沿革、警镇、防空、风土人情、教育、工商业、衣食住行、社会事业、娱乐、市场、杂会11章,详尽描述当时成都风土人情、衣食住行、社会事业、娱乐、市场、杂会。据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2017年1月10日发布的信息,周芷颖编著的《新成都》“与傅崇榘的《成都通览》,分别是研究清末和抗战时期成都民情风俗的珍贵资料”
然而,作者的生平简历尚未知晓。经查证,《成都人》于1945年由至诚书局出版,也算是一本珍贵的著述吧。
![]()
![]()
《成都人》 中国人民大学 藏
这本书不厚,本文之所以称其为“珍贵”,因书中专门列出了民国著名慈善家焦酉山传记,足以称为成都慈善史话的珍贵文献。
![]()
![]()
从上述目录中可知,《成都人》列出的名人从汉代的司马相如、扬雄、严君平等开始,直到民国时期的焦酉山等人,总共25人,时间跨越2000多年,基本上是成都历史上闻名全国的文学家、文人,或为朝廷功臣。
《成都人》中,每个名人的描述文字不多,一般为2页,少数占3页。《成都人•焦酉山》为两页(第55、56页)。
![]()
![]()
![]()
根据书林书局的影印本,《成都人•焦酉山》约900余繁体字,基本是白话文式的描述,只是标点符号是当时尚未规范的用法,故以现代标点符号重新标记。个别文字错误之处予以补正。全文如下:
焦先生,讳天福,號酉山,生于有清同治癸酉年八月初八日,世居成都县属芶家巷。说起焦先生,在成都办慈善事业的人。说新点:办理社会福利事业的人,没有不知道他的,更没有一个不景仰他的。
焦先生在幼小的时候,就受父母良好家庭教育,孝友仁爱,自然这一套工作,他是克尽厥职。一个小孩子能够这样,为父母的又怎不会不高兴。那时他的祖父母也非常健旺,对他也非常爱护。但是焦先生并不因若祖若父之爱,受宠若惊,反而虚心下气,生恐冒犯亲长。到了成年的时候,帮助他的伯父叔父做庄稼外,感觉社会太坏,人心不古,当时心里面立下了宏愿,要做到挽世救人之大志。
有一年本地发生小旱灾,附近农民,群相争水。焦先生恐酿成不幸事件,漏夜兴举条例,何人居先,何人居次,条理井然,丝毫不紊。争水之风,瞬息扑灭。继后又在斑竹园、龙桥两个地方,办了些福利社会的事情。两地人民受了焦先生的感化,确实不可胜数。后来他更进一步商诸本地耆宿傅子良先生,设研究会于龙桥,总以吃亏、受苦、忍气、耐劳、谦恭、认过(应是16字,原文缺“率真、会想”4字),为毕生宣传要旨。因为宗旨纯正,各地仿效,于是研究会林立。
民国二年,焦先生觉得世间上只有为善最乐,故在崇义桥,创设“萃杰善堂”,内设“存古学堂”,敦聘有名教师作教授。其校风首重品行,次重文艺,后来教了不少人才,因而由“存古”改为“萃杰小学”。继后又感校舍不敷,乃请教厅扩充校地,更名“时才私塾”。
焦先生感觉在本地办理社会事业,及教育人才,似觉一个人活在社会上的工作还嫌不够,乃决意出川,畅游大江南北,以宏志愿。中间备受艰苦,毫无愿(应是“怨”字)言,其修养功夫,可以说做到炉火纯青,盛极一时。吴佩孚先生亦慕焦先生之名,专程来访,可以概见。
抗战军兴后,更努力抗战工作。民国二十年生活高涨,先生商集热心社会同志,举办粥厂,以遏乱机。饥民就食者,日有万起,活人无算。当时成都县党部书记长赵熙宁先生,向省党部为焦先生请奖“粥活万人”四字。
不幸先生宏愿未了,于民国三十一年国历七月二十二日长逝,享七十。考试院院长戴季陶先生曾以词挽先生:“乐善与人同,是以称仁者。大德享高龄,所以报施舍。世乱日已深,群龙战于野。愿萃好善人,继志济诸夏。”组织部长朱骝先先生亦以“惠遍郊黎”四字挽之。
现在抗战已到胜利阶段,吾人应效法焦先生为国家社会之热心啊!
概括上述内容,首先我们看到作者全面介绍了焦公的生平事迹,突出他是“在成都办慈善事业的人”“办理社会福利事业的人”。这样的描述确定了焦公人生的本质,和现代公益慈善事业的称法大致相同,非常值得肯定。
其次,阐述了焦公成长的过程:从小立下“挽世救人”的宏愿大志。具体事例从拯救本地旱灾说起,又在斑竹园、龙桥(今成都市新都区)开办“福利社会”之事,形成了社会影响,于是和傅子良先生设立研究会(萃杰堂),形成了16字真言,于是各地“研究会林立”。从民国二年(1912)开始,焦公在崇义桥创设“萃杰善堂”,全称应为“萃杰慈善堂”,关键是开办了各种学校教育。接下来讲述了焦公“畅游大江南北,以宏志愿”的事迹,就连民国大军阀吴佩孚也受到感动,今焦公亭旁挂的“萃杰堂”匾额,就是吴佩孚的手迹。
最为感人的是,作者讲述了焦公在抗战中创立粥厂等公益慈善事业的卓越表现。其终生表现得到戴季陶等名人赞誉。
《成都人•焦酉山》文字虽然不多,但客观中肯精炼地全面概述了焦公为成都公益慈善、社会福利事业作出不平凡贡献的一生,是非常值得成都慈善史研究的珍贵文献。
综览周芷颖所著《成都人》全书,从汉代闻名全国的文学家、大文豪司马相如、扬雄、严君平开始,跨越两千年时空,再把当时民国时期的民间慈善家、教育家焦酉山亦列入其中,可见焦公当时的社会影响力巨大。正如作者最后一句话“……吾人应效法焦先生为国家社会之热心啊!”因此,成都市文物保护单位焦公亭被市民政局列为“成都市慈善场景”,是有着宣传焦公慈善精神的正面意义。
![]()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刘文杰(历史文化教授、作家。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四川省散文学会会员,四川省通俗文艺研究会顾问。30多年前出版国内第一本知青运动史《光荣与梦想》;近年出版百余万字长篇历史小说《大新王莽》,被喜马拉雅、番茄畅听等推出350集有声书,听众达25万)
文献提供:周良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