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上虞东关街道彭家堰村
罗兰芬
![]()
彭家堰(别名港口)村位于东关街道东北部,是一处因古代水利工程而形成的历史聚落。
![]()
![]()
关于彭家堰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东汉筑鉴湖时。这在南宋嘉泰《会稽志》卷四有明确记载:“彭家堰,在县东五十二里。”同书卷十三“镜湖”记载:“……为堰者凡十有五……在官塘者十有三:一曰石堰,二曰大埭堰,三曰皋步堰,四曰樊江堰,五曰正平堰,六曰茆洋堰,七曰陶家堰,八曰夏家堰,九曰王家堰,十曰彭家堰,十有一曰曹娥堰,十有二曰许家堰,十有三曰樊家堰。……彭家堰属于官塘十三堰之一,与皋步堰、陶家堰、曹娥堰等齐名,充分说明彭家堰在古代水利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其地名由来与彭姓先民在此定居密切相关。《上虞县地名志》记载:“彭家堰 因有彭姓兄弟俩定居于此,并在村前河上筑堰坝以抗旱涝而得名。”明代三江闸建成后,堰体虽逐步改桥,但“彭家堰”之名延续至今。这一水利设施不仅是村落形成的核心要素,也成为聚落名称的根源。
![]()
南宋嘉泰《会稽志》卷四记载的“彭家堰”
![]()
南宋嘉泰《会稽志》卷十三记载的
官塘上的“彭家堰”
彭家堰的行政区划沿革脉络清晰。宋代,属会稽县千秋乡。元、明、清三代,均属会稽十五都。清末宣统二年(1910),划归会稽县东关乡。民国时期,先后属绍兴县东关镇、新建乡。1954年10月,彭家堰村从绍兴划归上虞。此后历经互助组、高级社、人民公社等阶段,1983年为彭家堰村,2001年归属东关街道管辖。自然村包括南岸头、港口、庄前、李家、溇底、玉雕村。现有陈、张姓等近40姓居民共居。溇底、南岸头以陈、张姓主,港口以严姓主,李家以李姓主,庄前、玉雕村系众姓混居。
![]()
鉴湖图中的彭家堰位置
村落地处绍虞平原水网地区,南靠104国道与浙东运河,东接马家桥村,西邻前村村,北临萧甬铁路。巷里直江与中直江两条江平行北流,形成长约1000米、宽120米的水系格局,历史上既是灌溉水源,也是水产养殖的重要水域。
彭家堰村作为历史上“堕民”聚居地之一,形成了独特的社会文化形态。据史料记载,堕民多为南宋降将后裔,世代从事服务性行业,社会地位低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堕民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获得了彻底的解放,他们与其他村民一样分得土地、享有平等的公民权利,世代延续的"贱民"身份被彻底废除。这种特殊的历史背景使彭家堰村在职业结构、生活习惯等方面与周边村落差异显著,也成为研究浙东地区社会历史的重要样本。
![]()
彭家堰桥
村落特色鲜明,尤以玉雕工艺闻名。20世纪80年代,村民李忠意引入玉雕技艺,逐步形成产业集群,在本村、及苏州、杭州、上海等地有玉雕加工企业20余家,彭家堰成为浙江省唯一的“玉雕村”。村中涌现出多位国家级、省级玉雕大师。2001年,在104国道旁建成占地4亩的上虞收藏品市场,成为全国玉雕产品集散与信息交流的重要平台。
![]()
转载请注明来源
编辑|李想
审核|戴秀丽
总期|897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